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5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东亚地区对流层O3和CO模拟

葛萃; 蔡菊珍; 张美根
2007, 24 (5): 549-555.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1
摘要 ( 1491 ) HTML ( ) PDF (1612KB) ( 1365 )
本文利用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采用两组不同的污染源数据对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O3)及一氧化碳(CO)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能较好的再现日本南鸟岛站与绫里崎站观测到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这两观测站所处的环流场形势不同,受亚洲大陆污染物出流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两组排放源下CO与O3浓度的模拟差异在两地的表现有所不同,在绫里崎站可以看到CO与O3浓度的模拟差异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季节性特征。
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车瑞俊; 刘大锰; 袁杨森
2007, 24 (5): 556-56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2
摘要 ( 2016 ) HTML ( ) PDF (1015KB) ( 2232 )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以大气中的PM10 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冬季在北京市范围内设立了5个功能区(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 和PM2.5污染比较严重,不同区域的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为:交通干道区>工业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且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 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风力的增强而降低,随逆温层的生成及增强而增高。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含硫颗粒物的SEM-EDX研究
胡塔峰; 曹军骥; 李旭祥; 董俊刚; 沈振兴
2007, 24 (5): 564-57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3
摘要 ( 1594 ) HTML ( ) PDF (1778KB) ( 1663 )
本文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采集的长短期降尘、大气悬浮颗粒物和彩绘漆层进行了SEM-EDX研究,在大气悬浮颗粒、短期和长期降尘中,含硫颗粒的粒径分别为0.9~22.8μm、1.0~29.0μm和1.2~37.7μm,多为石膏与粘土或石英以内部混合的状态存在。降尘中的附着型絮状硫酸钙多于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显示降尘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了累进的化学反应。彩绘漆层表面的坑和裂隙附近观察到原位生长的硫酸钙晶体,显示漆层材料或降尘颗粒物与大气二氧化硫之间的酸化学反应,可能是彩绘漆层表面受侵蚀形成微小坑和裂隙的原因之一。
杭州市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洪盛茂; 焦荔; 包贞
2007, 24 (5): 571-57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4
摘要 ( 1405 ) HTML ( ) PDF (954KB) ( 1380 )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区2002年至2006年的空气质量资料,结果表明杭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10。PM10和PM2.5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双峰型”日变化。PM10浓度与天气系统相关性研究表明,在高压控制时容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在东风带系统出现时PM10的浓度较低。在较长时间的稳定天气条件下霾、轻雾等天气现象对PM2.5、PM10的影响很大。

基于DPM模型的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特性研究
罗昔联; 顾兆林
2007, 24 (5): 578-58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5
摘要 ( 1636 ) HTML ( ) PDF (1204KB) ( 1785 )
通过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等高对称街谷和非等高不对称街谷在参考风速Zref=2m/s时,粒径dp=10μm的固体颗粒物在街谷内的扩散分布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湍流模型选用重正化群两方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城市风场作用下会导致街谷内空气呈漩涡流动,街谷几何形状变化影响街谷内污染物浓度分布,且在深街谷(B/H=0.5)和上游建筑高于下游建筑的非对称街谷(H1/H2=2)中街谷内空气颗粒无量纲浓度远高于同类型其它几何尺寸街谷。
采暖季北京大气PM10中硫酸盐与硫氧化率的观测研究;
温天雪; 王跃思; 张凯
2007, 24 (5): 584-58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6
摘要 ( 1827 ) HTML ( ) PDF (1020KB) ( 1555 )
SO42-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形成过程受到多个因子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频的自动在线分析系统连续观测了采暖季北京大气中的SO42-与硫氧化率,并探讨了它们与气态前体物、氧化剂、气象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采暖季SO42-仍然是PM10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SO2显著线性相关,燃煤仍然是采暖季的主要污染来源;非污染期的SO42-来源于远距离输送的老化气团,硫氧化率高,O3浓度的增加对SO2的转化有促进作用;污染期SO42-来源于局地的一次排放,硫氧化率低;整个观测期内风速对颗粒物中SO42-浓度影响较大,温度、相对湿度与SO42-和硫氧化率无明显相关关系。
两种送风方式下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特征
熊晓洁; 钟珂; 亢燕铭
2007, 24 (5): 590-59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7
摘要 ( 1925 ) HTML ( ) PDF (2473KB) ( 1589 )
本文以集中式空调房间上送上回气流为例,对室内CO2和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就呼吸带平面上的CO2和颗粒物浓度分布而言,顶送风对应的空气品质优于侧送风,送风方向仅对大粒径粒子的室内浓度分布影响较大。根据这些结果,以我国南北方两典型内陆城市为例,模拟了空调系统使用粗效过滤器时室内粒子浓度的变化,指出以大颗粒污染为主的北方城市更适合采用顶送风气流,而以小粒子污染为主的南方城市,送风方向对室内浓度无明显影响。
锂同位素在气溶胶特性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杨通在; 王丽雄; 姜涛; 龙开明; 刘雪梅; 杨天丽
2007, 24 (5): 597-60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8
摘要 ( 1558 ) HTML ( ) PDF (1000KB) ( 1337 )
以热表面电离质谱计为分析手段,采用6Li稳定同位素示踪了爆炸过程中放射性气溶胶粒子悬浮、沉积和在毛细管中扩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爆炸后100h,气溶胶粒子悬浮份额占10-5;沉积量占绝大多数,且各部位沉积量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在无压力推动下,仍明显观察到了气溶胶粒子在毛细管中的扩散,对于d25μm×2cm 毛细管通道而言,穿透率为1.5×10-10 / h。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评估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在爆炸过程中的行为有一定的价值。

北京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源的生物标志物示踪

袁杨森; 刘大锰; 车瑞俊; 董雪玲; 张林炎
2007, 24 (5): 601-61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09
摘要 ( 1375 ) HTML ( ) PDF (1074KB) ( 1513 )
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质的污染水平及其来源,作者对2005年夏季北京市PM10 和PM2.5中有机物的浓度、族组成及其饱和烃组分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对污染源进行了示踪研究;同时分析了正构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季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浓度较高,各个采样点的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的影响;藿烷的分布表明其受汽油燃烧产物的影响比较大,而甾烷的分布表明燃煤和发动机润滑油的排放对它的影响大致相当;低碳数部分正构烷烃δ13C值呈现出清洁区<交通干道区<商业区<工业区这一趋势,表现出各个功能区所受到的污染源影响的不同。
敦煌莫高窟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初步研究
张二科; 曹军骥; 王旭东; 张国彬; 张正模; 杜娜; 沈振兴
2007, 24 (5): 612-618.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0
摘要 ( 1800 ) HTML ( ) PDF (980KB) ( 1445 )
选择200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结合“五一”长假前后参观游客数量的变化,对莫高窟室内外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污染气体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加强连续观测,获得了莫高窟室内外大气环境污染的初步数据。在观测期内,室外、非开放窟[320窟]和开放洞窟[257窟]大气TSP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4 μg m-3、228.5 μg m-3和286.4 μg m-3。TSP中水溶性离子分析表明,Ca2+、SO42-、Na+和Cl-是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组分,且室外水溶性离子浓度高于窟内水平,长假前后水溶性组分浓度有明显变化。碳气溶胶分析显示,开放洞窟相对于室外和非开放窟具有较高的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获得了研究区NH3和气态HNO3的浓度水平。游客数量对TSP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浓度,碳气溶胶浓度和污染气体均有显著影响,旅游高峰期污染物质浓度显著增高。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影响
韩道文; 刘文清; 张玉钧; 陆亦怀; 刘建国; 赵南京
2007, 24 (5): 619-624.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1
摘要 ( 2011 ) HTML ( ) PDF (974KB) ( 2612 )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即,温度影响空气对流和气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进而影响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使其质量浓度的改变满足负指数规律变化;相对湿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是正相关的关系。根据分析,提出了一个气溶胶质量浓度温湿度修正反演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的反映温湿度对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杭州市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
焦荔 祁国伟
2007, 24 (5): 625-62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2
摘要 ( 1365 ) HTML ( ) PDF (929KB) ( 1594 )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为119.2mg&#8226;m-3。PM2.5年日均浓度为68mg&#8226;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 PM10日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OC和EC浓度分别为20.4 mg&#8226;m-3和4.0 mg&#8226;m-3,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 37.1%,45.8%,58.0%,44.7%,表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中国西北沙漠对东亚大气粉尘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李新周 刘晓东
2007, 24 (5): 630-635.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3
摘要 ( 1388 ) HTML ( ) PDF (1543KB) ( 1482 )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本文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EAD),通过改变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下垫面类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西北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对东亚地区沙尘释放及大气粉尘含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状况与沙尘释放关系密切,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可明显抑制沙尘的释放。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地表的改善,可引起整个中国北方至蒙古国的大气粉尘含量减少,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假设以塔克拉玛干为主的沙漠-半沙漠区不存在(当地地表类型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则整个中国北方沙尘释放和沉降通量仅为目前的50%左右。模式中分4个粒级描述沙尘释放及沉降通量,其中1.0~2.5μm和2.5~5.0μm两个粒级的贡献约占总通量的76%,对比试验显示在没有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存在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径释放通量大大降低。由西北沙漠-半沙漠区释放的沙尘,经大气环流传输可直接影响到我国东北、华北等东部地区的大气粉尘状况,并对日本、韩国及其周边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山西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向北京输送的个例分析
朱凌云 蔡菊珍 张美根 张仁健 任阵海
2007, 24 (5): 636-64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4
摘要 ( 1737 ) HTML ( ) PDF (2920KB) ( 1314 )
本研究利用一个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了2002年9月3~9日间山西省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向北京地区的输送过程,以分析下垫面非均匀性和天气条件对输送过程的影响以及源于山西污染物对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的贡献。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被输送到北京地区,具有明显的输送通道,而且不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的输送路径是不相同的。山西排放的PM10对北京地区近地面PM10浓度的影响可达10~30μg/m3,500m高度的影响高达30~70μg/m3。
西安市春夏季气体及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污染特征
张婷 曹军骥 吴枫 刘随心 朱崇抒 杜娜
2007, 24 (5): 641-64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5
摘要 ( 1669 ) HTML ( ) PDF (1091KB) ( 1785 )
2006年3月22日至9月22日,使用Mini-vol便携式气溶胶采样仪,在西安市高新区进行大气气溶胶(PM2.5)观测研究,并用被动式采样器Ogawa采集NH3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NH3的浓度变化,结合大气SO2、NO2浓度数据,对西安市春、夏季气体及PM2.5中水溶性组分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西安市春、夏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42-、NO3-和NH4+组成,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1.68%、7.52%和5.62%;PM2.5整体偏酸性;NH3与水溶性NH4+, SO2与水溶性SO42-,NO2与水溶性NO3-的相关系数都不高,西安大气中硫酸盐,硝酸盐以及铵盐气溶胶的形成受到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太原地区冬春季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孟昭阳 张怀德 蒋晓明 颜鹏 王雁 林伟立 周春红刘洪利 闫世明 梁丽明
2007, 24 (5): 648-65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6
摘要 ( 1389 ) HTML ( ) PDF (1877KB) ( 1617 )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61617;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厦门市大气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
庄马展
2007, 24 (5): 657-66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7
摘要 ( 1478 ) HTML ( ) PDF (885KB) ( 1395 )
于2004年~2005年采集厦门市三个代表性季节大气气溶胶PM10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离子色谱、热光碳分析仪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浓度呈现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二次离子SO42-、NO3- 与NH4+ 占到近40%;总碳TC浓度占21%;Al、Si 、Ca和Fe等地壳元素仅占总质量浓度的13%;海盐离子占7%,二次离子污染是影响厦门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
颜鹏 郇宁 杨东贞 张养梅 王淑凤
2007, 24 (5): 661-66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8
摘要 ( 1441 ) HTML ( ) PDF (953KB) ( 1377 )
本文通过在WMO GAW 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临安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分别用Malm(1994)和Stelson(1981)提出的方法(分别记为Malm方法和Stelson方法)重建气溶胶质量浓度,并与称重获得的质量浓度进行对比,发现虽然Stelson和Malm方法所考虑的物质组成及所使用的化学成分个数并不相同,其计算结果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两种方法都能较好的反映绝大部分的气溶胶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所分析的化学成分数据情况和研究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质量重建方法。
近年来京津地区酸雨形势变化的特点分析——气溶胶影响的探讨
汤洁 徐晓斌 巴金 王淑风 丁国安
2007, 24 (5): 667-67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19
摘要 ( 1862 ) HTML ( ) PDF (1304KB) ( 1750 )
本文利用2000年以来中国气象局的酸雨观测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酸雨形势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京津地区近年来酸雨程度与2000年前相比明显地逐年加重趋势最值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京津地区的酸雨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指出:为了迎接奥运会近年来北京等地加大了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大气颗粒物总浓度的逐年下降,一次颗粒物如扬尘、工业粉尘对降水酸性的中和能力减弱,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等浓度和比例的升高,可能是近年来京津地区降水酸性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区域降水酸性对近年来采取的相关环境治理措施具有敏感的响应。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李丽珍 沈振兴 杜娜 张婷 曹军骥 李旭祥 朱崇书
2007, 24 (5): 674-67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0
摘要 ( 1721 ) HTML ( ) PDF (1725KB) ( 1781 )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35.0和72.4µg&#8729;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中SO42-、NO3-、NH4+是TSP和PM2.5中的主要成分,这三种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百分比霾天气明显高于正常天气。pH测定的结果显示,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均比正常天气偏酸性。对比了不同天气下的SOR(SO2转化率)和NOR(NOX转化率),发现霾天气SO2和NOX转化率高于正常天气,尤其是SO2在霾天气更易转化为SO42-。
论文
济南夏季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机理分析
高健 王进 程书会 杨凌霄 王文兴 王韬
2007, 24 (5): 680-68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1
摘要 ( 1496 ) HTML ( ) PDF (1950KB) ( 2106 )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在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两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大气环境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环境下浓度较高,可能主要是由气态前体物在光化学作用下的均相成核作用及异相凝结浓缩作用推动的。颗粒物个数及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日夜变化研究表明:超细颗粒物的前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粒径大于200nm的颗粒物可能来源是交通扬尘污染。
简报
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查证
李晓林 包良满 刘江峰 岳伟生 李燕 张桂林
2007, 24 (5): 688-69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2
摘要 ( 1614 ) HTML ( ) PDF (1178KB) ( 1224 )
采用质子微探针技术,分析单个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将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Micro-PIXE)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结合,查证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PM10中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结果在上海大气气溶胶PM10中识别出七种铅污染排放源,它们分别是:汽车尾气,钢铁工业排尘,燃煤烟尘,土壤扬尘,柴油车尾气,助动车尾气和水泥尘。其中,钢铁工业排尘和燃煤排尘是禁止使用有铅汽油后上海市地区大气铅污染的最主要排放源。
西安住宅室内空气中醛酮类污染物特征
董俊刚 曹军骥 王蓓 李顺诚 何建辉
2007, 24 (5): 692-698.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3
摘要 ( 1481 ) HTML ( ) PDF (1873KB) ( 1396 )
采用主动式气体采样、2,4-DNPH二硝基苯肼吸收、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西安市冬、夏两季三所普通居民住宅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冬、夏两季西安地区住宅室内空气中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水平均较高。其中,夏季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总质量浓度为85.86±30.33 µg&#8226;m-3和78.86±31.40 µg&#8226;m-3,冬季为85.40±28.50 µg&#8226;m-3和53.77±16.39 µg&#8226;m-3;室内均高于室外;甲醛、乙醛、丙酮为最高组分,三者为总质量的75~80%;三所住宅中,2号住宅(H2)醛类污染物严重,表明装修材料(木地板)与吸烟均有一定程度贡献。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研究
车慧正 石广玉 张小曳
2007, 24 (5): 699-704.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4
摘要 ( 1350 ) HTML ( ) PDF (897KB) ( 1627 )
利用2003年9月-2004年12月天空辐射计观测数据初步反演得到了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参数,包括:500 nm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和粒子谱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代入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北京地区大气层顶和地面在晴空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
室内气溶胶纳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张元勋 杨传俊 陆文忠 杨永兴 张桂林 李燕
2007, 24 (5): 705-70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5
摘要 ( 1456 ) HTML ( ) PDF (919KB) ( 2071 )
研究室内气溶胶纳米粒径颗粒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特征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工作采用WPSTM Model 1000XP宽范围粒径谱仪测量了粒径介于10~10000 nm之间的气溶胶纳米颗粒物。主要探讨了粒径在10~500 nm间的气溶胶纳米颗粒物在不同室内条件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超细颗粒物(纳米粒径10~500 nm)对总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而细颗粒物(500 nm~10 μm)对总粒子质量浓度贡献较大,导致室内颗粒物粒子质量浓度通常比室外低,表现出室内污染以纳米粒径超细颗粒物为主的特点。抽烟明显增大纳米颗粒物粒子数浓度和粒子质量浓度。研究表明,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超过室外,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利用APS分析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
王蓓 刘建国 刘增东 黄书华
2007, 24 (5): 710-71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6
摘要 ( 1443 ) HTML ( ) PDF (1304KB) ( 2114 )
利用自行研制的空气动力学粒谱仪(APS: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和颗粒物质量监测器振荡天平(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 TEOM)测量了合肥市郊大气气溶胶的粒子数浓度与质量浓度。在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出了利用粒子数浓度谱获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谱的经验公式。同时分析了合肥市初夏PM2.5的质量浓度在PM10的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以及PM10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以期对合肥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石家庄市秋季可吸入颗粒物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
郭斌 任爱玲 李良玉 赵文霞
2007, 24 (5): 714-71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7
摘要 ( 1465 ) HTML ( ) PDF (1013KB) ( 1655 )
本文研究了石家庄市秋季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分布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众径为0.2μm~1.0μm,比表面积为3536.2~4396.06 m2/kg,PM2.5/PM10高达71.28%~81.14%; 细小颗粒物累积百分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PM2.5和PM10累积分布随高度增加呈现出对数增加的规律;采样高度1.5m时中位径(D50)>1μm,大于1.5m时 D50均<1μm。不同高度降尘的比表面积为336.55~790.06m2/kg,PM2.5/PM10为19.46~22.47%,D50为9.66~13.78μm,D98在34.93~53.48μm之间。
北京一次浮尘事件的沙尘化学特征
周家茂 张仁健 石磊 刘阳
2007, 24 (5): 720-72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7.5.028
摘要 ( 1274 ) HTML ( ) PDF (928KB) ( 1182 )
本文以2000年4月北京一次浮尘天气完整的观测资料为例,进行元素化学分析。本次浮尘期间20种元素总质量浓度为181.49μg/m3,小于同一监测分析方法下沙尘暴期的总元素质量浓度,浮尘过后与1999年3月非沙尘期的元素总浓度相近。浮尘后Al, Fe, K, Ca, Si, Ti, Mn元素浓度谱分布图形状发生改变,可能暗示着新一轮的大气污染物积累。本次浮尘事件中粗细粒子中外来源的贡献量各不相同,分别为82.8%和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