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37卷,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小檗属新分类群
应俊生
1999, 37 (4): 305-350. 
摘要 ( 0 ) HTML ( )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
洪德元,潘开玉
1999, 37 (4): 351-368. 
摘要 ( 0 ) HTML ( )
芍药属Paeonia木本类群,即牡丹组sect.Moutan DC.,为中国特有;广泛栽培的牡丹也起源于
中国。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牡丹类群的分类一直未予重视,野生类群的标本也很少。90年代以来对该
类群的分类突然热起来,中外学者连续发表了多个新种、新亚种和新等级,但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修订。
在美国地理学会基金资助下,我们几乎踏遇了该类群分布区的各个角落,拜访了所有模式产地(仅一个
例外),对64个居群进行了考察和取样。在性状分析的基础上检查了各个分类群的问题,考证了全部模
式,最后对该类群作出分类修订。本文是对分类历史的回顾,并表述了我们的分类处理:牡丹组共有8
个种,其中3个种各包含两个亚种,另有两个杂种。
壳斗科的地质历史及其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意义
周浙昆
1999, 37 (4): 369-385. 
摘要 ( 0 ) HTML ( )
在收集整理现有壳斗科化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壳斗科及其各属的起源时间、地史分布和地史
演替过程以及这些化石资料在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白垩纪尚无壳斗科可靠的大化石记录,
微化石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亲缘关系以及古新世壳斗科已经分化出两个类群。从以上这些事实推
论壳斗科起源于白垩纪晚期,而壳斗科现代各属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古新世。最早发现的壳斗科化石
和现代栗亚科和水青冈亚科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这一事实表明,壳斗科分为两个亚科的观点更接近客观事实。在水青冈亚科中,三棱栎类的化石最早出现;在栎属中,青冈亚属更接近祖先类群;在地史中全缘栎类较具齿栎类出现早,粗齿的落叶栎类出现最晚。三棱栎属、栲属和石栎属的化石在老第三纪出现于北美和欧洲的事实说明,北美、欧洲和东亚在老第三纪时有一个相通的壳斗科植物区系。南美的三棱栎是通过北美进入南美的。中国横断山、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北美西北部有一类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相近的硬叶栎类,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质演替历史,它们现代分布边界可能就是古地中海的边界。美洲的栎类有两个来源,常绿硬叶栎类是通过古地中海沿岸而经北美-欧洲陆桥到达的,落叶栎类则是在中新世以后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的。
小麦族下Hystrix longearistata和Hystrix duthiei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周永红,杨俊良,颜济,郑有良
1999, 37 (4): 386-393. 
摘要 ( 0 ) HTML ( )
对Hystrix duthiei、H.longearistata和它们的人工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
为、繁育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这两个分类单位形态差异较小,H.longearista-
ta的外稃芒较长,叶片较宽,每小穗具2--3个小花;H.duthiei的外稃芒较短,叶片较窄,每小穗具1~2
个小花。(2)它们很容易杂交,杂种Fl染色体配对频率很高,为13~14个二价体。(3)亲本种花粉育
性和结实性正常,杂种Fl花粉育性较低,结实性较差。(4)H.longearistata和H.duthiei亲缘关系很
近,是同一物种。由于地理分布和生境的差异,使它们在形态上开始分异,并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
把H.longearistata处理为Hystrix duthiei的一亚种是合理的。
八种国产大戟属植物的核型报道
王彦红, 马金双, 刘全儒
1999, 37 (4): 394-402. 
摘要 ( 0 ) HTML ( )
8种大戟属Euphorbia L.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大戟属不同亚属的染色体基数与其形态变
异的复杂性有一定关系。地锦草亚属subgen.Chamaesyce 3个种染色体基数分别为x=8,9,11;一品红
亚属subgen.Poinsettia两个种染色体基数均为x=7,分别为四倍体和八倍体;乳浆大戟亚属subgen.
Esula 3个种,染色体基数分别为x=7,10,10。根据以前学者发表的资料分析,一品红亚属和大戟亚属
Subgen. Euphorbia的染色体基数是很稳定的,分别为x=7和x=10;通奶草E.hypericifolia为x=8
的四倍体,它不仅有染色体整倍性的变异,还有异基数性的变化。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笔者支持x=
10为大戟属的最原始基数的观点。齿裂大戟E.dentata和通奶草具不同的染色体倍性,猫眼草E.
esula的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证实了我国存在四倍体的居群,与欧洲和北美的植物构成一个典型的多
倍体复合体。
中国新记录光藓科Schistostegaceae植物在长白山的发现
曹同,付星,高谦,吴玉环,R.J.Belland,D.H.Vitt
1999, 37 (4): 403-406.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报道了中国新记录光藓科Schistostegaceae植物光藓Schistostega pennata(Hedw.)Web. et Mohr在长白山的发现,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核rDNA的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王建波,张文驹,陈家宽
1999, 37 (4): 407-416. 
摘要 ( 0 ) HTML ( )
 被子植物与其它高等真核生物相似,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由于同步进化的力量,绝
大多数物种中这些重复单位间已发生纯合或接近纯合。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ITSl的长度为187~298bp,ITS2为187~252bp,经PCR扩
增后可以方便地对这两个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ITS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较丰富的变异
位点和信息位点,已证实它是研究许多被子植物类群系统与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解决科、
亚科、族、属、组内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问题,而且可用于重建多倍体复合体的网状进化关系,探讨异源多
倍体的起源过程,然而,正是由于ITS序列变异较快,它一般不适于科以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