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综述
数学与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地理学
-
不同卫星反演的大气CO2浓度差异时空特征分析
- 吴长江, 雷莉萍, 曾招城
-
2019, 36 (3):
331-33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9.03.006
-
摘要 (
371 )
HTML ( )
PDF (9349KB) (
749
)
-
定量化分析不同遥感观测卫星所反演的大气CO2浓度之间的差异,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准确揭示全球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CarbonTracker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廓线数据对SCIAMACHY、GOSAT和OCO-2卫星反演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计算卫星校正前后的差值分析不同卫星观测平台对大气廓线的响应差异。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各卫星观测所刻画的大气CO2柱浓度变化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CIAMACHY的差值明显大于其他2颗卫星,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区域分别显示(-0.25±0.15)×10-6和(-0.38±0.25)×10-6的浓度差异。消除这些差异后,3颗卫星的CO2柱浓度观测数据显示相似的季节变化、年变化特征以及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数据可用来整合这3颗卫星由于观测仪器响应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引起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间的差异。
-
福建省沿海村镇发展分异特征与模式识别——以东山县为例
- 陈希冀, 郭青海, 肖黎姗, 朱玲, 李明峰, 杨德伟
-
2019, 36 (3):
338-34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9.03.007
-
摘要 (
287 )
HTML ( )
PDF (4179KB) (
613
)
-
经济开放与快速城镇化对村镇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已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对村镇产业类型和城乡关系展开探讨。基于村域尺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揭示行政村实际特征和要素差异,从而识别村镇发展模式并形成参考意见。以福建省沿海村镇东山县60个行政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亮点分析法区分亮点村与一般村,选取社会经济与地理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村际发展分异要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山县村际发展差异与地理区位、人口、产业发展、财政制度等要素有关联,其中海岸可达性、距县城距离、外出务工人口、渔业产值、人均财政支出对亮点村有显著性影响。东山县亮点村形成了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城镇化影响下非农产业多元发展的"城镇化带动型";另一类是依托海洋资源,以海洋渔业及其附加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型"。在这两类发展模式下城镇化村和新型渔(农)村正在形成。从微观视角研究东山县村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与不足,并探讨福建省在多要素作用下产生的多样化村镇发展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可为沿海地区村镇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与电子科学
-
一种基于图割的机载LiDAR单木识别方法
- 王濮, 邢艳秋, 王成, 习晓环
-
2019, 36 (3):
385-39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9.03.012
-
摘要 (
501 )
HTML ( )
PDF (18250KB) (
634
)
-
针对现有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单木分割算法在密集林区中探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结合林木冠层空间结构分层的特点,提出一种从机载点云数据直接分离单木的方法。首先,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滤波、高程归一化;然后基于冠层高度模型(canopy height model,chm)计算局部最大值以确定冠层表面的明显树顶,以此作为单木位置的先验知识,继而采用归一化割(normalized cut,Ncut)方法实现冠层的初始分割;最后,以全局最大值代替局部最大值,并将冠层形状、冠层最小点数作为约束条件,再次利用Ncut方法完成对漏检单木的探测,进而实现单木的精确探测。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密集林区的单木分割,本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漏识单木,整体精度达90%以上,将有助于单木三维结构定量描述及参数反演。
简报
-
小麦炭化过程中质量和颜色变化的实验模拟
- 苏鑫, 李玉梅, 谷永建
-
2019, 36 (3):
417-424.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9.03.016
-
摘要 (
301 )
HTML ( )
PDF (14099KB) (
440
)
-
小麦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粮食种类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出土的小麦遗存大多数都已经炭化,但对于炭化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清楚。通过室内炭化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现代小麦进行烘烤,研究小麦的质量、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来揭示小麦遗存形成的炭化条件。200 ℃以下的小麦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小,250 ℃及以上小麦的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大,且有内容物溢出。在200 ℃以下小麦的质量变化主要由于失水造成,而250 ℃以上的质量变化,不仅有水分的失去还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等的失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小麦的表面颜色与粉末颜色的L*值(亮度或者白度)变化几乎同步,两者的a*值(红-绿彩度)和b*值(黄-蓝彩度)变化不同步,但a*值和b*值的变化趋势相似。虽然样品起始时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不同,当小麦完全炭化后,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几乎相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小麦炭化的质量损失量、颜色变化不同,为理解炭化小麦形成的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
社交网络关键节点检测的积极效应问题
- 王新栋, 于华, 江成
-
2019, 36 (3):
425-432.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9.03.017
-
摘要 (
367 )
HTML ( )
PDF (3121KB) (
536
)
-
在社交网络中,识别有影响力的关键节点对于调控网络至关重要,是网络科学最前沿热点的研究内容。然而,现有方法大多基于局部特征进行求解,缺乏对网络整体结构的建模。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针对社交网络关键节点检测积极效应问题KPP-POS(key player problem positive),在KPP-POS的检测指标DR的基础上,建立关键节点积极效应模型的0-1整数线性规划模型(0-1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key players problem positive effects model,IP-KPP-POS),进而提出一种计算复杂度较低且精确度较高的局部搜索启发式算法。最后通过多种人造网络和真实网络的实验分析,验证IP-KPP-POS模型在解决社交网络关键节点检测积极效应问题上的正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