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金波, 李铁英, 孙永华, 等. 北京石花洞的岩溶地质特征[J]. 地质通报, 1999, 18(4):373-378.
[2] 吕金波,卢耀如,郑桂森,等. 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地质通报, 2010, 29(4):502-509.
[3] 刘建立, 朱学愚, 钱孝星. 中国北方裂隙岩溶不资源开发和保护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 地质学报, 2000, 74(4):344-352.
[4] 辛宝东. 北京市房山区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 32(3):74-75.
[5] 李宇, 郭萌, 周嵘. 北京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工作探讨[J]. 城市地质, 2009, 4(4):1-4.
[6] 谢振华, 张兆吉, 邢国章, 等. 华北平原典型城市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分析[J]. 资源科学, 2009, 31(3):400-405.
[7] 赵逊. 中国房山岩溶地貌研究[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207-311.
[8] 郭高轩, 刘文臣, 辛宝东, 等. 北京岩溶水勘查开发的现状与思考[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9(2):33-36.
[9] 王晓红, 刘文臣, 沈媛媛, 等. 北京西山岩溶水应急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潜力分析[J]. 中国岩溶, 2011, 30(2):216-221.
[10] 董莹, 琚宜文, 张玉修, 等. 北京房山张坊岩溶区节理发育特征及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4, 31(6):783-790.
[11] 乔小娟, 侯泉林, 琚宜文, 等. 北京张坊地区岩溶地下水运移富集的构造控制分析[J]. 中国岩溶, 2014, 33(2):184-191.
[12] 谭周地. 构造对岩溶的控制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978(2):43-47.
[13] 邓自强, 林玉石, 张美良,等. 桂林岩溶与地质构造[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14] 阎长虹, 王玉英, 罗国煜, 等. 压性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J]. 地质论评, 2008, 54(3):343-347.
[15] 屈伟, 丁坚平, 邹仕孝, 等. 褶皱构造对岩溶泉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威宁地区为例[J]. 地下水, 2009, 31(6):131-133.
[16] 陈正华, 陈植华, 张溪, 等. 武山矿区地质构造控制下岩溶发育规律[J]. 工程勘察, 2010, 38(8):44-48.
[17] 邓杰, 李定远, 周鼎, 等.武汉地区构造与岩溶发育程度关系的初步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 28:58-67.
[18] 刘沂轩, 杜珍应, 曹久立. 地质构造对徐州市区岩溶地下水控制作用研究[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5, 40(1):144-146.
[19] 章程, 蒋忠诚, 谢运球, 等. 北京西山南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与区域岩溶地貌形成、演化[J]. 中国岩溶, 1995, 14(3):231-240.
[20] 颜丹平, 周美夫, 宋鸿林, 等. 北京西山官地杂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J]. 地学前缘, 2005, 12(2):332-337.
[21] 北京市地质矿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1:5万,张坊幅)[R]. 1995:1-17.
[22] 北京市地矿局. 北京市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23] 宋鸿林. 北京西山南部构造序列初探[J].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987,12(1):15-20.
[24] 何斌, 徐义刚, 王雅玫, 等.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岩浆底辟构造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3):298-308.
[25] 单文琅, 王方正, 傅昭仁, 等. 论北京西山南部的盖层构造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89, 14(1):37-44.
[26] 宋鸿林, 单文琅. 剥离断层、板块内近水平的剪切带与伸展构造[J].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987, 12(5):535-541.
[27] 张长厚, 李程明, 邓洪菱, 等. 燕山-太行山北段中生代收缩变形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5):593-617.
[28] 黄万夫. 北京西山流变构造性质的鉴定:兼论固态流变构造与同沉积构造的区别[J]. 地质通报, 1989(1):86-94.
[29] 单文琅, 傅昭仁, 宋鸿林. 大陆韧性伸展构造系统解析纲要[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1, 16(5):515-522.
[30] 单文琅, 傅昭仁. 北京西山水平分层剪切流变构造初探[J]. 地球科学, 1987, 12(2):3-10.
[31] 区永和. 碳酸盐岩的裂隙网络连通度及其对岩溶的控制[J]. 地球科学, 1991, 16(1):71-77.
[32] 钱海涛, 王思敬, 袁代江, 等. 某水利枢纽坝区构造特征及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J]. 地球与环境, 2005, 33(4):47-52.
[33] 官军, 孙传敏, 杨武年, 等. 大板桥下岗大村地表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06, 33(4):35-37.
[34] Engelder T, Geiser P. On the use of regional joint sets as trajectories of paleostress fiel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alachian plateau, New York[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980, 85(B11):6319-6341.
[35] Rawnsley K D, Peacock D C P, Rives T, et al. Joints in the Mesozoic sediments around the Bristol channel basin[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998, 20(12):1641-1661.
[36] Eyal Y, Gross M R, Engelder T, et al. Joint development during fluctu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in southern Israel[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1, 23(2):279-296.
[37] 王令占, 侯光久, 陈文理. 构皮滩水电站坝区节理特征及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指示[J]. 贵州地质, 2005, 22(4):289-295.
[38] 尹成明, 任收麦, 田丽艳. 阿尔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影响: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3):724-734.
[39] 吕金波, 卢耀如, 郑明存. 石花洞的8层溶洞证实了北京西山的8次抬升[C]//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六集. 2009, 39-42.
[40] 陈清华, 王书香.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2):196-202.
[41] Dafny E, Burg A, Gvirtzman H. Effects of karst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groundwater flow:the case of Yarqon-Taninim aquifer, Israel[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89(3/4):260-275.
[42] Elmahdy S I, Mohamed M M.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groundwater flow and groundwater salinity in al Jaaw Plain, United Arab Emirates; mapping and analysis by mean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 7(3):1249-1259.
[43] 沈继方, 史毅虹, 于青春, 等. 碳酸盐岩中岩溶洞穴的形成条件及预测方法初探[J]. 地球科学, 1991(1):6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