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起浩. 对雷琼凹陷地震地质的认识[J]. 华南地震, 1986(1):86-96.
[2] 陈恩民, 黄咏茵. 1605年海南岛琼州大地震及其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1979(4):39-46,101-102.
[3] 黄咏茵, 陈恩民, 苏丹. 1605年琼州大地震震源区区域重、磁场特征及深部构造背景研究(Ⅱ)(续)[J]. 华南地震, 1988(3):5-27.
[4] 张虎男, 赵希涛. 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J]. 地质科学, 1984(3):276-287.
[5] 徐起浩. 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29(3):146-156.
[6] 张汉女.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3.
[7] 王心源, 陆应诚, 高超,等. 广义遥感环境考古的技术整合[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9(2):40-44.
[8] Giardino M J. A history of NASA remote sensing contributions to archaeolog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1, 38(9):2 003-2 009.
[9] Lasaponara R, Masini 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a new tool for archaeolog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3, 40(10):3 672-3 673.
[10] 王心源, 吴立, 吴学泽,等. 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J]. 地理研究, 2009, 28(5):1 208-1 216.
[11] Luo L, Wang X, Liu C, et al. Integrated RS, GIS and GPS approaches to archaeological prospecting in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royal road to ancient Dunhuang[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4, 50(1):178-190.
[12] 公雪霜, 于丽君, 聂跃平,等. 辽宁西部地区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空间格局分析[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 33(3):373-379.
[13] 王心源, 郭华东. 空间考古学:对象、性质、方法及任务[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5(3):360-367.
[14] Guo H. Steps to the digital Silk Road[J]. Nature, 2018, 554(7 690):25-27.
[15] 王荣丽, 管伟, 邱明红,等. 东寨港红树林退化动态初步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 37(2):63-68.
[16] 徐起浩. 琼北东寨港地区的近期下沉[J]. 海洋科学, 1986, 10(1):24-28.
[17] 徐起浩. 海南岛北部东寨港的形成、变迁与1605年琼州大地震[J]. 地震地质, 1986(3):94-98.
[18] 赵英时.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9] 刘亮, 姜小光, 刘善伟,等. WorldView-2影像的水深探测能力[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34(1):64-68.
[20] 吴爱琴, 赵红杰, 杨瑞霞,等. 开封市古城址和古河道遥感考古试验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3):85-88.
[21] 张家声, 高祥林, 黄雄南.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M].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4.
[22] 丁莹莹, 赵希涛, 胡道功,等. 琼东北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东寨港沉降的控制作用[J]. 地球学报,2018,39(2):15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