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02年, 第40卷,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淫羊藿属(小檗科)花瓣的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应俊生
2002, 40 (6): 481-48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1
摘要 ( 1217 ) HTML ( )
淫羊藿属的种数与60年前大不相同,现在已知约有50种。该属种类间断地分布于日本至北非
的阿尔及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一分布格局表明了该属的古老性质。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极不均
匀,约有80%的种类产于中国中部至东南部,而且根据花瓣的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中国的淫羊藿属
植物具有连续不断的演化过程。由此可见,中国中部至东南部成为北半球淫羊藿属植物的汇集中心是
有充分根据的。淫羊藿属种类基本上是林地草本植物,常生于水青冈林下,为林下草本层的优势种,而
且该属的分布格局与第三纪植物属——水青冈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格局极为相似,说明淫羊藿属植物
在早第三纪时期已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新世时期由于中亚地区气候变干,加之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
俯冲并引起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致使中亚地区进一步干旱,水青冈属和淫羊霍属植物随之消失,进而导
致其东亚—地中海、西亚间断分布格局的形成。
水鳖科9属1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孙坤,陈家宽,张志耘
2002, 40 (6): 490-50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2
摘要 ( 1187 ) HTML ( )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9属1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
了观察。水鳖科植物花粉为圆球形至近椭球形,无萌发孔或偶为单沟萌发孔,外壁纹饰通常为小刺状纹
饰,刺密集或稀疏,花粉表面具瘤状、疣状、颗粒状、皱波状突起或光滑。外壁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
成。覆盖层厚或较薄,柱状层小柱发育不明显,基层薄。水鳖科植物在花粉大小、纹饰类型、刺的长短、
密度、形态、萌发孔的有无以及花粉壁的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对探讨类群间
关系具有较重要意义。由于黑藻属Hydrilla和Stratiotes属花粉较为特殊,支持将它们各自作为一个独立
的族处理。水鳖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结构特点表明该科与水雍科Aponogeton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
和花蔺科Butomaceae等近缘,而该科植物花粉大多无萌发孔等则反应了该科与茨藻目Najadales植物有
密切联系。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毕海燕,林祁,刘长江,赵建成
2002, 40 (6): 505-51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3
摘要 ( 1194 ) HTML ( )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 11种植物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
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
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
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
南五味子K.verrucosa 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loia、狭叶南五味子K.  angustifolia、
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 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
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
要的意义。南五味子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多子南五味子K.polysperma和凤庆南五味子
K. interior 归并入异形南五味子以及将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归并入南五味子的分类学处
理。本文还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的各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作了讨论。
旋花科植物雄性细胞的细胞质DNA存在状况及其系统学意义
胡适宜,袁宗飞
2002, 40 (6): 511-51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4
摘要 ( 1132 ) HTML ( )
用DAPI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了旋花科4属4种植物——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茑萝 Qua-
moclit pennata (Desr.)Boj.、月光花 Calonyction aculeatum(L.)House和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
中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细胞质DNA存在的状况。证明除日本菟丝子外,其余3种植物的雄性细胞中都
存在细胞质DNA。此外,在我们曾研究过的5种旋花科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亦显示含有细胞质
DNA,因而可认为这是旋花科较普遍的特性,日本菟丝子精细胞中缺少细胞质DNA,可作为—个新的胚
胎学证据,支持此属从旋花科分出独立为菟丝子科。
中国天南星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王伟,赵南先
2002, 40 (6): 517-52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5
摘要 ( 1014 ) HTML ( )
利用扫描电镜对天南星科Araceae22属28种(除Arum maculatum产自德国外,其余均产自中国)
及菖蒲科Acoraceae 1属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天南星科花粉形态在科内变异很
大。花粉粒形状从球形、近球形、椭球形到扁球形和橄榄形;萌发孔类型有散孔型、具薄壁区型、环沟型
或无萌发孔;外壁纹饰为小穴状、网状、肋条状、条纹状、疣状、具刺或光滑。主要依据花粉形态方面的证
据探讨了崖角藤属Rhaphidophora、麒麟叶属Epipremnam 、龟背竹属Monstera 3属的属间关系以及犁头尖
属Typhonium属下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云南叉蕨属(Tectaria Cav.)的增补与订正
武素功
2002, 40 (6): 530-538.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6
摘要 ( 924 ) HTML ( )
叉蕨属是蕨类植物的大属之一,全世界约150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据记载,中国
有27种、2变种,分布在长江以南,仅有2种北达长江以北四川境内,而大部分种类集中分布在云南。近
来,笔者主要对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室的标本进行了清理,也参考了中国科学院植物
研究所标本馆的标本,这些标本不少是近年来所采集,其中,发现1新种并有1种和1变种为中国新记
录,1种为云南新记录,1种为贵州新记录,有4个种名是新异名,即Tectaria cosimilis Ching et C.H.Wang,
T.decurrenti-calata Ching et C.H.Wang,T.fengii Ching et C. H.Wang,T.Simaoensis Ching et C.H.Wang。
至此,所知云南产叉蕨属有22种、2变种。
披碱草属(Elymus L.)两个物种之订正
卢宝荣
2002, 40 (6): 539-545.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7
摘要 ( 1000 ) HTML ( )
披碱草属Elymus L.是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中最大的属,全世界共有150多个种,广泛分布于
  温带地区。我国约有80余种(包括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是披碱草属的重要分布区和多样性分
  化中心。由于披碱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境多样以及形态变异较为复杂,导致该属在分类上
  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由于地域的局限和地区间交流的缺乏,致使同一种披碱草属植物被不同的学者多
  次发表及同物异名现象的出现。本文对E.antiquus和E.burchan-buddae这两个曾多次被订名的披碱草
  属物种进行了分类订正。
唇冠芒毛苣苔——中国芒毛苣苔属一新记录种
高天刚
2002, 40 (6): 549-550.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2.6.009
摘要 ( 774 ) HTML ( )
唇冠芒毛苣苔 Aeschynanthus hildebrandii Hemsl.ex Hook.f.在中国首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