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35卷, 第5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用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探讨裂叶沙参的系统位置——兼论ITS片段在沙参属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
葛颂, B. A. Schaal, 洪德元
1997, 35 (5): 385-395.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 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6%。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八种国产葱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尚宗燕, 李汝娟, 崔铁成, 许介眉
1997, 35 (5): 434-44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中国水鳖科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孙坤, 王青锋, 陈家宽
1997, 35 (5): 445-451. 
摘要 ( 0 ) HTML ( )
通过扫描电镜对国产水鳖科植物(包括6属13种)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作了系统描述。根据种皮细胞形态、外种皮表面纹饰和内种皮内层小瘤状突起的特点将水鳖科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3种类型,即海菜花型(海菜花属)、水鳖型(水鳖属)和苦草型(苦草属、水筛属、虾子草属和黑藻属),并作出了分属检索表。本文结果表明,种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该科族、属以及属内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对探讨属间关系和该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亦具有重要的价值。种皮微形态特征支持Hutchinson(1959)和Eckhardt(1964)将海菜花属和水鳖属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族处理的观点。苦草属、水筛属和虾子草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高度相似性表明它们间有密切的联系,不支持将它们置于不同亚科和族的分类处理。黑藻属虽与上述3属近缘,但其外种皮特征则较为独特,因此与水筛属放在不同族中更为合理。本文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iki1937)和Shaffer-Fehre(1991b)等关于水鳖科与茨藻科近缘的观点。
星果泻属的果实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王青锋, 张志耘, 陈家宽
1997, 35 (5): 452-456. 
摘要 ( 0 ) HTML ( )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泽泻科星果泻属全部5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发现该属植物的果实:常为蓇葖果具2~6枚种子;稀瘦果具1枚种子,扁压,不规则长方形,顶端一侧延伸成尾状长喙;或果实三角形,喙不明显。果皮上有角质层覆盖,角质层的纹饰为条状或细条状,上面密被碎屑状、颗粒状或稀疏的颗粒状蜡质附属物。这些特征可作为属下分类的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并写出新的分种检索表。笔者认为将星果泻和星状星果泻各自作为独立的种可能更为合理;加州星果泻仍应放在星果泻属内,而星果泻则可能是加州星果泻与该属其它种联系的一个中间过渡类型;多籽星果泻不宜与星果泻全并,仍应保留为一独立的种。笔者还首次发现该属植物的果皮上分布有气孔。
云南楼梯草属二新种
王文采
1997, 35 (5): 457-460. 
摘要 ( 0 ) HTML ( )
台湾耳蕨属一新种
孔宪需
1997, 35 (5): 461-462. 
摘要 ( 0 ) HTML ( )
疣鳞苔属在中国的一新记录种
季梦成,吴鹏程
1997, 35 (5): 463-464. 
摘要 ( 0 ) HTML ( )
植物分子系统学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概况
汪小全, 洪德元
1997, 35 (5): 465-480.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综述了与分子系统学发展密切相关的4个因素: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改进;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3.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对这些基因进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4.化石DNA的研究。本文还阐述了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在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例举了rbcL、matk、1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提出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