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35卷,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泽苔草的花器官发生
王青锋, 陈家宽
1997, 35 (4): 289-292.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泽苔草的花器官发生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花萼以螺旋状方式向心发生,花瓣以接近轮状方式近同时发生,不存在花瓣雄蕊复合原基。雄蕊和心皮均以轮状向心方式发生,6枚雄蕊分两轮分别在对萼和对瓣的位置先后发生,至发育的后期排成一轮,但仍分别处于对萼和对瓣的位置;随后发生的第一轮3个心皮原基与3枚萼片相对,第二、三轮心皮原基分别为1~3个,与前一轮心皮相间排列向心发生。本文首次揭示了泽苔草花被的外轮3个萼片螺旋状发生方式,这种螺旋状方式很可能是泽泻科植物的花部结构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而保留下来的一种较原始的叶性特征。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郭延平, 潘开玉, 葛颂
1997, 35 (4): 293-296.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对濒危物种裂叶沙参进行了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裂叶沙参的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细胞含两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为线形排列,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中两极核在受精之前融合为一个大的次生核。当胚囊发育至单核胚囊时,珠被的最内层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濒危植物裂叶沙参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中,未见有败育及其它异常现象;与对照种泡沙参相比,也未见有差异,这说明裂叶沙参的致濒原因不在于有性生殖过程。
冠果草的胚胎学研究
王建波, 陈家宽, 利容千
1997, 35 (4): 297-302. 
摘要 ( 0 ) HTML ( )
冠果草花药壁的发育为单子口十型,绒毡层为周原质团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式排列,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双珠被,假厚珠心,倒生胚珠。胚囊发育为葱型,成熟胚囊的特点是两个极核分别位于中央细胞两端,不融合成次生核。受精过程中,一个精于与卵核融合形成合子,另一精子先与珠孔端极核融合,之后受精极核再移动到合点端与另一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胚的发育为石竹型。成熟胚呈马蹄形,具有2片真叶。胚乳发育为沼生目型。随着胚的发育,胚乳细胞逐渐解体,成熟种子中无胚乳。
晚古生代的科达科——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王士俊
1997, 35 (4): 303-310. 
摘要 ( 0 ) HTML ( )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中国萱草属数量分类研究
熊治廷, 陈心启, 洪德元
1997, 35 (4): 311-316. 
摘要 ( 0 ) HTML ( )
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国产萱草属11个类群的分类。结果发现这些类群形成4簇。第一簇: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和多花萱草。第二簇:小萱草和大苞萱草。第三簇: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矮萱草。第四簇:萱草及其三倍体类型。各簇都有其区别特征。讨论了簇内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属下分组问题。
中国蹄盖蕨属的研究Ⅱ——种的处理(I)
王中仁
1997, 35 (4): 317-340. 
摘要 ( 0 ) HTML ( )
已发表的涉及中国的蹄盖蕨属植物的名称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全文将分4次报道,本篇是第一部分:分种检索表。
瓦韦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
于顺利, 林尤兴
1997, 35 (4): 341-347. 
摘要 ( 0 ) HTML ( )
根据瓦韦属植物根状茎上的鳞片及隔丝的形状、结构、颜色,参考叶片的形状、质地及根状茎、叶柄的横切面等特征,把瓦韦属植物划分为6个组,分别为瓦韦组Sect.Lepisorus、扭瓦韦组Sect.Pleioomma S.L. Yu、革质叶组Sect.Sclerophyllon S.L. Yu、大叶瓦韦组Sect.MacrophyllonS.L.Yu、纸质叶组Sect.Pachyphyllon S.L.Yu和薄叶组Sect.Hymenophyton Ching。
青海棘豆属新分类群
吴玉虎
1997, 35 (4): 348-352.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柑桔属(芸香科)一新种
郭天池, 叶荫民
1997, 35 (4): 353-355.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鼓藻目新资料
魏印心
1997, 35 (4): 362-37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报道浙江省东钱湖和西湖鼓藻目8个属的1个新种、3个新变种、20个中国新记录种及变种。
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之端, 路安民
1997, 35 (4): 375-384. 
摘要 ( 0 ) HTML ( )
近年来,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由于手段和技术的更新,资料大量积累,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成为植物学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过去近五十年的研究作了回顾,并从分子系统学、分支系统学、花原基发生的形态学、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及白垩纪花和其它生殖结构化石研究等五个方面对该领域在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作了简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