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32卷,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I.表型的可塑性
葛颂, 洪德元
1994, 32 (6): 489-503. 
摘要 ( 0 ) HTML ( )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Elymus sibiricus, E. nutans 和 E. burchan-buddae 的形态学鉴定及其染色体组亲缘关系的研究
卢宝荣
1994, 32 (6): 504-513. 
摘要 ( 0 ) HTML ( )
为了进一步研究Elymus sibiricus L.、E.nutans Griseb.和E.burchan-buddae(Neuski)Tzelev
[=Roegneria nutans(Keng)Keng]的外部形态差异及其系统学关系,本文对这三种植物的6个穗部形
态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并对这三个Elymus种进行了种间杂交及杂种F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
为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Elymus种的穗长及颖长等性状均变异很大,而内稃的长、宽则变异
不大并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E. nutans×E.barchan-buddae及E.nutans×E.sibiricus的杂种F1均完
全不育,减数分裂不规则。E.nutans×E.burchan-buddae杂种F1的减数分裂构型为:7.70I+13.40
Ⅱ+0.06Ⅲ+O.08 Ⅳ,而E.sibiricus×E.nutans杂种F1的构型为11.98 Ⅰ+9.61Ⅱ+O.64Ⅲ+0.39
Ⅳ+0.01V。由本实验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内稃形态性状结合穗部
其它性状的差异能对这三个物种进行较准确的鉴定;2.E.nutans与E.burchan-buddae的亲缘关系较
近,而E.nutans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则较远;3. E,burchan-buddae×E.nutans的杂种Fl中存
在着染色体配对控制因子。
橐吾属的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
刘尚武, 邓德山, 刘建全
1994, 32 (6): 514-524. 
摘要 ( 0 ) HTML ( )
 橐吾属Ligularia Cass.是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一个大属。在款冬亚族中本属与大吾风草属
Farfugium Lindl.亲缘关系最近,但进化程度较高。本属包括6组,11系129种。所有种类均分布在
亚洲,仅2种扩散至欧洲。在东亚地区有119种,占该属总种数的96%。高度集中在横断山区的有4组、
6系67种,其中61种为特有种,占该属总组数的66%,总系数的54.5%,总种数的52%。这个事实
表明了横断山区是该属的多度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通过性状分析,伞房组伞房系Sect.Corymbosae,
Ser.Calthifoliae叶肾形,具掌状叶脉,头状花序大而少,排列呈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被认为是该属的
原始类群。原始种齿叶橐吾L. dentata和鹿蹄橐吾L.hodgsonii的分布区从我国四川东部经过湖北、湖
南、安徽、福建等省至日本。这个分布格局与近缘属大吴风草属Farfugium一致。
    根据共同起源原理,这两个属的祖先极有可能就发生在这一地区。因此我们推测东亚地区从中国四
川东部至日本这一地区是本属的发源地,然而根据地质历史和现代分布,作者认为中国中部(包括四川
东部)是本属的初始起源地。该属起源后,基本上沿亚洲南缘的山地扩散,少数种类向东北至亚洲东北
部。本属起源时间至少不晚于中白垩纪。
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 散布和分布区形成
何廷农, 薛春迎, 王伟
1994, 32 (6): 525-53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散布和分
布区的形成。獐牙菜属包括11组16系154种,间断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中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地区汇集了大多数种类、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有类群,成为该属的多样化
中心和多度中心。该属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也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该
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出现了各式的间断分布,根据有该属植物分布的大陆间及大陆与岛屿间分离和连接
的时间推测,该属的起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晚白垩纪,也许更早,可追溯到中白垩纪。通过分类群间亲
缘关系和现代分布分析,显示出该属植物从起源地向周围和一定方向散布,形成了三个主要散布途径。
在散布过程中植物本身也发生演化和就地特化,形成新的类群。
广东苏铁及中国东南部几种苏铁的研究
K. D. 希尔, 陈家瑞
1994, 32 (6): 538-548.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华东南(台湾,广东,海南)产的广东苏铁、台东苏铁及海南苏铁的形态学、解剖学和分
类学问题、以及这几种苏铁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附有检索表及图。
二倍体石蒜在安徽发现
邵建章, 杨积高, 张定成, 聂刘旺
1994, 32 (6): 549-552.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云南西双版纳兰科十新种
吉占和, 陈心启
1994, 32 (6): 553-562. 
摘要 ( 0 ) HTML ( )
广西苦苣苔科新植物(续一)
方鼎, 覃德海, 陆小鸿
1994, 32 (6): 563-570. 
摘要 ( 0 ) HTML ( )
云南姜科一新种
罗毅波
1994, 32 (6): 574-576.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高原芥属二新种
吴玉虎, 安争夕
1994, 32 (6): 577-580.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羽枝藻属新资料
谢树莲, 凌元洁
1994, 32 (6): 581-583. 
摘要 ( 0 ) 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