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31卷, 第3期 上一期    下一期
忍冬科(狭义)植物地理及其对认识东亚植物区系的意义
汤彦承, 李良千
1994, 31 (3): 197-218.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所谓狭义的忍冬科,包含4族、12属即忍冬族(忍冬属、鬼吹箫属),北极花族(毛核属,糯米条属、六道木属、北极花属、双盾木属、猬实属、七子花属),锦带花族(德维花属、锦带花属)和莛子?族(莛子?属)。基于它们的分布、化石资料和以木本为主的特性,忍冬科可认为是一个古老的科,可能起源于晚白垩纪或早第三纪。又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糯米条属、莛子?属和锦带花属中,可见到一系列的系统发育列;东亚特有的七子花属,是联系忍冬族和北极花族的一个中间纽带;东亚不但有较高比例的古特有属,还有一些新特有属;由此,我们认为东亚是该科的多样化中心。在化石和细胞学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仅根据三个主要特征,如属的系统位置是否孤立,与近缘属的分布区是否间断及属内的分化类型的多寡和种间的区别是否明显,试图将6个东亚特有属归为三类:七子花属、双盾木属和猬实属作为古特有属,锦带花属作为活化了的古特有属,六道木属和鬼吹箫属作为新特有属。
中国蓼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王建新, 冯志坚
1994, 31 (3): 219-231.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44种2变种蓼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除了前人报道的31种外,其中15种为首次报道。本属花粉形态多类型,有球形、近球形、近扁球形、近长球形及长球形;从萌发孔来看,有三沟型、三孔沟型、散沟型及散孔形:外壁纹饰有颗粒-穿孔、微刺-穿孔、微刺-凹穴、细网状、皱块状及粗网状。根据这些特征将花粉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西伯利亚蓼型(Sibir-icum-type)为本文首次提出。文中对本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支持Steward(1930)将本属划分为8个组的意见,而认为应将本属划分为11个组。
孔药花属(鸭跖草科)的核型研究
杨亲二, 王印政, 张大明, 洪德元
1994, 31 (3): 232-23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首次对鸭跖草科孔药花属Porandra Hong进行染色体研究。孔药花P.ramosa Hong和攀缘孔药花P.scandens Hong在染色体的大小、数目和形态上都十分相似,核型公式为2n=36=4m+26sm+6st(2sat),核型类型属于3B。染色体证据支持孔药花属与穿鞘花属Amischotolype和Coleotrype属相近的观点。
双花木属和壳菜果属(金缕梅科)的核型研究
潘开玉, 杨亲二
1994, 31 (3): 235-239.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的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和单种属壳菜果属Mytilaria Lec.首次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与产自日本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subsp.cercidifoliu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16,前者无“st”或“t”染色体,表明该亚种可能比较原始;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前人报道的金缕梅科染色体基数为x=8和x=12,因此x=13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染色体基数。联系该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马蹄荷属Exbucklandia R.W.Brown的关系,作者支持将壳菜果属处理为独立的亚科,即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
秦岭十四种藓类植物的染色体观察
田先华, 肖娅萍, 刘全宏, 朱必才, 王仲会, 袁仕取
1994, 31 (3): 240-245.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以藓类植物的幼嫩孢蒴为材料,对秦岭地区14种藓类植物的染色体作了观察,并对其中的长尖提灯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如下:细叶真藓Bryum capillare L.ex Hedw.n=10;长尖提灯藓Mnium lycopodioides Schwaegr.n=6,核型公式为n=6=3m+3sm(1SAT)侧枝匍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T.Kop.n=6;梨蒴珠藓皱叶变种Bartramia pomiformis  var.elongata Turn. n=10+2m;细枝羽藓Thuidium delicatulum (Hedw.) Mitt. n=11;尖叶羽藓Thuidium philibortii Limpr. n=10+1m;褐黄水灰藓Hygrohypnum ochraceum (Wils.) Loesk. n=10;钩枝镰刀藓Drepanocladus uncinatus (Hedw.) Warnst. n=7+3m; 黄叶细湿藓Campylium chrysophyllum (Brid.) J. Lange. n=10;林地青藓Brachythecium starkei (Brid.) B. S. G. n=16;多褶青藓 Brachythecium buchananii (Hook.) Jaeg. n=6;扁枝小锦藓Brotherella yokohamae (Broth.) Broth. n=9+2m; 粗枝藓Gollania neckerella (C. Mull.) Broth. n=7; 暖地金发藓, Pogonatum fastigiatum Mitt. n=7;其中粗枝藓和扁枝小锦藓的染色体数尚未见报道;林地青藓和多褶青藓的染色体数与所见报道的结果不同:其余10种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
国产四种绢藓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沙伟, 杨晓杰, 傅国杰, 潘波
1994, 31 (3): 246-250. 
摘要 ( 0 ) HTML ( )
 国产苔藓植物的核型研究,目前尚未见到任何报道。本文对中国产绢藓属4种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观察了配子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和异染色体。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1。钝叶绢藓(E.obtusatus),密叶绢藓(E.compressus),东亚绢藓(E.okamurae),的核型公式为K(n)=11=2V(H)+2J+6(4v+2i)+m(h),陕西绢藓(E.giraldii)为K(n)=11=2V(H)+V+2J+5(3v+2i)+m(h).4种植物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田麻属的分类学研究
唐亚
1994, 31 (3): 251-25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田麻属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研究,确认1种2变种,归并了1种3变种1变型,降级1种。
云南产耳蕨属半开羽耳蕨组的分类研究
向莉琳
1994, 31 (3): 258-26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云南产的耳蕨属半开羽耳蕨组的12种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在组下建立了两个新系,报道了4个新种和一个新组合,修订了该组植物的特征范围。
西藏耳蕨属一新种
孔宪需, 立石庸一
1994, 31 (3): 268-270. 
摘要 ( 0 ) HTML ( )
山东泰山硅藻一新种
郭玉清, 谢淑琦
1994, 31 (3): 271-272. 
摘要 ( 0 ) HTML ( )
山西省盐池硅藻一新种
谢淑琦, 李婷
1994, 31 (3): 273-274.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串珠藻属(红藻门)的两个新种
施之新
1994, 31 (3): 275-280.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纪录了淡水红藻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的二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的亚热地区,按其形态特征,它们属于旋转组Section Contorta。采自湖北省的弯形中珠藻B.curvatum与扭曲串珠藻B.tortuosum Kumano相似,但按其轮节、顶毛和受精丝等的形态与后者相区别。采自江西省的弯转串珠藻B.torsivum与赫罗西串珠藻B.hirosei Ratnasabapathy et Kumano相似,但轮节、中轴细胞、节丝和节间丝、果胞枝和受精丝等的大小和形态与后者相区别。
安徽十字藻属一新种
王树松
1994, 31 (3): 281-282. 
摘要 ( 0 ) HTML ( )
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问题——兼论牡竹属的范畴
李德铢
1994, 31 (3): 283-289.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竹亚科分类自70年代末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高山竹类的属名、种类处理,青篱竹属在中国是否存在,以及丛生竹的属级界线等问题上,国内学者间,以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读了林万涛关于中国牡竹属的两篇文章后,认为有必要就牡竹属的范畴作一讨论,其中也涉及国内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广义牡竹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参照Clayton对属级分类阶元提出的几条原则,特别是性状的选择,讨论了椅子竹属与碟环慈竹属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数量分类学并不探讨类群的起源问题,研究系统发育则需要多学科的证据,因而单从营养体个别性状的相似性来推测系统发育是不可取的。最后本文归并了椅子竹属和碟环慈竹属。
东亚和南亚马兜铃属的补订
马金双
1994, 31 (3): 290-292. 
摘要 ( 0 ) HTML ( )
作者近期检查了英国三个大标本馆(BM,E,K)所收藏的马兜铃属标本,发现《东亚和南亚马兜铃属的修订》(见本刊27(5):321—364,1989)尚有不完备之处,需作补充修订。本文共收载8种,其中1新名,确定了1个存疑种,补充了1个种的描述,修改了1个种的模式记载,合并了1个种,扩大了4个种的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