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32卷,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置的探讨
韦平和, 陈维培, 陈瑞阳
1994, 32 (4): 293-300.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睡莲科6属6种代表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的分类学位置。结果如下:莲2n=16=9sm+4m+3st;王莲2n=24=8sm+8m+8T,蓝睡莲2n=28,可配成14对,染色体小,第l号染色体上有2条随体;萍蓬草2n=34=18m+16sm;芡实2n=58,可配成29对,染色体小,第l号染色体有2条随体,莼菜2n=72,可配成36对,染色体按大小可分成大,中、小三个类别。除莲外,其它5种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莼菜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2和国外报道的2n=80不相一致。莲的染色体以及形态学特征和其它睡莲科分类群显著不同,可将其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并成立莲科和莲目。原归属于睡莲科的分类群仍组成睡莲目,并分别置于莼菜科和睡莲科。
滇蜀豹子花核型及其变异研究
虞泓, 黄瑞复
1994, 32 (4): 301-30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详细报道了滇蜀豹子花的核型,发现居群中存在两种细胞型,即A型和B型。A型参考核型为2n = 24=2m(2SAT)+2sm+8st(4SAT)+12t(2SAT),其第3号两条同源染色体长臂均无居间随体:B型参考核型为2n=24=2m(2SAT)+2sm+8st(2SAT)+12t(3SAT)+0—1b,其第3号一条同源染色体长臂紧靠着丝点处有一大而明显的居间随体,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无,构成明显的3号染色体的结构杂合性。统计表明,居群中二者的比例近似为1A;2B。研究还发现了大量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核型,表明滇蜀豹子花核型尚未趋于稳定,还处于强烈分化之中,高频率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种内分化不可忽视的一种进化要素。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梁国鲁, 周才琼, 林蒙嘉, 陈家玉, 刘君素
1994, 32 (4): 308-315.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 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 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
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鬼灯檠属的系统发育、分类和地理分布
潘锦堂
1994, 32 (4): 316-32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鬼灯檠属Rodgersia Gray的染色体数、花粉体积和纹饰、萼片数目、萼片脉序和脉型、萼片腹面毛被、花梗和花序轴毛被、叶的类型等关键性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进化顺序,依据性状的系统发生,绘制了鬼灯檠属的瓦格勒尔系统树;确认本属有5种和3变种,其中以R.podophylla为最原始,R.nepalensis为最进化,而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和R.pinnata则居于两者之间。本属分两组Sect.Rodgersia,仅含R.podophylla Sect.Sambucifolia J.T.Pan,含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R.pinnata,R.nepalensis。依据种的主要分布区,划本属植物为4个分布类型,即: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秦岭—大巴山分布,横断山分布和东喜马拉雅分布。笔者认为,本属的起源地在日本-朝鲜一带,横断山地区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属的散布路线是自日本—朝鲜,经秦岭—大巴山,通过横断山地区而进入东喜马拉雅,本属的起源时间,当在晚第三纪以前(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此外,还报道了鬼灯檠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兰科植物区系中一些有意义属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郎楷永
1994, 32 (4): 328-339.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从兰科植物中一些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典型分布属(或亚属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提出此两个植物亚区在我国四川省境内是以峨眉山和岷江为其分界,及这条线的走向是从南坪(九寨沟),松潘(黄龙寺)、茂汶、灌县(光光山)、宝兴、二郎山(天全以西)、峨眉山、石棉、西昌、德昌、米易至攀枝花市。
中国二叠纪苏铁科新属、种——古生铁花
朱家木冉, 张秀生, 马洁
1994, 32 (4): 340-34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是继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Du之后,又报道一种古植物文献未见记载的早二叠世晚期苏铁科小孢子叶球,命名为古生铁花(新属、种)Cycadostrobilus  paleozoicus  Zhu,gen. et.sp.nov.标本采自我国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煤矿的下石盒子组,它是世界迄今已知的一种最古老的小孢子叶球化石。和本新属同层发现的化石,除了中国始苏铁之外,还有楔叶Sphenophyllum、齿叶Tingia,楔羊齿Sphenopteris、楔叶羊齿Sphenopteridi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芦孢穗Macrostachya、科达Cordaites、带羊齿Taeniopteris、角籽Cornucarpus和几种也未见记载而形态又非常特殊的植物。本文认为当前报道的古生铁花(新属、种)很可能和中国始苏铁同属一种植物,其营养叶可能是疏脉带羊齿Taeniopteris norinii Halle。
贵州早泥盆世刺镰蕨的新观察
耿宝印, 朱为庆
1994, 32 (4): 345-348. 
摘要 ( 0 ) HTML ( )
 刺镰蕨在早泥盆世是一种广布于世界的植物,尽管报道自许多地点,但远未完全地了解它,其主要原因是能育材料罕见。我们观察的标本采自贵州早泥盆世的丹林组。它显示具柄的孢子囊侧生于靠近叶腋的轴上,我们的标本近似球形的孢子囊和它的形态略小于雷诺的肾形孢子囊外,其它方面如:带状的营养轴上具有疏螺旋排列的镰刀状叶,具短柄的孢子囊侧生于轴上以及管胞具穿孔壁等性状与雷诺修订后的刺镰蕨完全一致。我们同意雷诺的观点,将镰蕨目升为纲,与工蕨纲和石松纲并列。它的系统位置是介于工蕨纲和石松纲之间。其下包含一目、一科三个属——镰蕨属、巴拉格瓦纳彻属和星木属。这种植物的生殖部分在中国尚属首次报道。
新疆的芍药属
洪德元, 潘开玉, 李学禹
1994, 32 (4): 349-355. 
摘要 ( 0 ) HTML ( )
四川葱属一新种及其核型
许介眉, 薛培凤, 朱世梅, 景望春
1994, 32 (4): 356-358.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分析了该新种的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2x=16=14m+2st(2SAT),具一对居间随体,有时该居间随体不明显。核型的不对称性为2A型。
广西螺序草属一新种
刘寿养, 韦松基
1994, 32 (4): 362-364. 
摘要 ( 0 ) HTML ( )
菊科亚菊属川甘亚菊类群订正
石铸
1994, 32 (4): 365-368.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作者本人在1983年《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一分册12l页上针对川甘亚菊处理过宽的问题,重新作出了订正。本文确认川甘亚菊、灰叶亚菊、深裂亚菊及下白亚菊分别为不同的种,并作出了这四个种的分种检索表。
缅甸北部及中国西南部耳蕨一新种
孔宪需, 张丽兵
1994, 32 (4): 370-371. 
摘要 ( 0 ) HTML ( )
辽宁水云科一新属
栾日孝
1994, 32 (4): 372-374.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褐茸藻属二新种
王树渤
1994, 32 (4): 375-377. 
摘要 ( 0 ) HTML ( )
安徽舟形藻属新资料
杨积高
1994, 32 (4): 378-379. 
摘要 ( 0 ) 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