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鹭, 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7, 17(2): 19-26.
[2] Malthus T R.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1798[M]. London: Macmillan, 1966.
[3] Sun W Q, Leopold A C. Glassy state and seed storage stability: a viability equation analysis[J]. Annals of Botany, 1994, 74(6): 601-604.
[4] 张红.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 理论学刊, 2007 (10): 80-83.
[5] 文琦, 何彤慧. 近 10 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 水资源保护, 2006, 21(6): 15-18.
[6] 岳晓燕, 宋伶英.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1): 254-257.
[7] 黄宁生, 匡耀求.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 经济地理, 2000, 20(2): 52-56.
[8] 孙慧.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 经济地理, 2009, 29(6): 995-999.
[9]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258-269.
[10] 何文举, 陈雄超, 卜赛男. 城镇人口规模与能源资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11): 70-76.
[11]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等. 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13, 33(5): 1 605-1 613.
[12] 张永勇, 夏军, 王中根.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26-132.
[13] 许朗, 黄莺, 刘爱军.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0(12): 1 468-1 474.
[14] 李丽娟, 张勃. 甘肃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冰川冻土, 2011, 33(5): 1 169-1 175.
[15] 高孝伟, 周晓玲, 黄增. 基于 TOPSIS 的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4, 16(1): 23.
[16] 苏永红, 冯起, 刘蔚, 等.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J]. 干旱区研究, 2009,26(2):169-175.
[17] 顾学明, 王世鹏.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北京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1, 13(3): 61-65.
[18]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 30(9): 1 336-1 342.
[19] 韩俊丽, 段文阁, 李百岁. 基于 SD 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与预测:以包头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4): 188-191.
[20] 张传国, 方创琳, 全华. 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J]. 资源科学, 2002, 24(2): 42-47.
[21]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等.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 冰川冻土, 2012, 34(4): 990-998.
[22] 熊黑钢, 付金花, 王凯龙. 基于熵权法的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10): 1 382-1 387.
[23] 孟丽红, 陈亚宁, 李卫红.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中国沙漠, 2008, 28(1): 185-190.
[24] 曹月娥, 杨建军, 马媛. 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1): 4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