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多贵,陈劭锋,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 科学管理研究, 2001,19(4):58-62.
[2] 张晓平, 樊杰.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昭通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15(3):310-314.
[3] 罗小虹,吴旗韬. 广东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协调度评价及发展策略[J]. 热带地理,2014,34(4):561-567.
[4] 徐娟.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5] 丁井国.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评价与政策研究.宁波:宁波大学,2011.
[6]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22-130.
[7] 李名升,李治,佟连军,等.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10):1634-1639.
[8] 史亚棋,朱晓东,孙翔等. 区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连云港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15):4119-4128.
[9] 张晓东,朱德海. 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2):1-6.
[10] 聂春霞,何伦志,甘昶春. 城市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西北五省会城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2,35(3):517-525.
[11] 王维国. 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1998.
[12] 黄宁生,匡耀求.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13] 李泽红,董锁成,汤尚颖.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9):1336-1342.
[14] 孙慧,刘媛媛.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6-135.
[15] 罗小虹,吴旗韬. 广东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协调度评价及发展策略[J]. 热带地理,2014,34(4):561-567.
[16] 黄金川,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17] 陈静,曾珍香. 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3):9-12.
[18] 马丽,金凤君,刘毅.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及工业结构解析[J].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19] Ness B, Urbel-Piirsalu E, Anderberg S, et al. Categorizing tools fo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60(3):498-508.
[20] Munda G.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7(1):117-134.
[21] 李旭东.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22] Shi Y, Wang H F, Yin C Y.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 l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GIS:a case of Shanghai, China[J].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3, 39:27-38.
[23] Han M, Liu Y, Du H, et al. Advances in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1894-1903.
[24] 王传胜,杨晓光,赵海英,等.长江金沙江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区划:以昭通市为例[J]. 山地学报,2007,25(3):209-316.
[25] 李朴民,夜礼斌. 关于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调研: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J].宏观经济管理,2010,(7):26-30.
[26]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7] 刘定惠,杨永春.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28] 毛汉英,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49-555.
[29] 黄信灶,行金玲.波士顿矩阵在区域产业选择中的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08,(2):158-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