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00年, 第38卷,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Ⅰ)
王文采
2000, 38 (4): 305-336. 
摘要 ( 1255 ) HTML ( )
于1999年5月至9月,作者先后访问了K、BM、P和S四个植物标本馆,在查阅他们收藏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该属的一些分类学问题:(1)发现过去一些学者分别错误地将Clematis 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C.apiifolia var.biternata Makino,C.subumbellata Kurz,C.goudotiana Planch.& Triana,C.insidiosa Baill.,C.kockiana Schneid.和C.longicauda A.Rich.等加以归并,这些均应予以恢复。(2)发现过去发表的subsect.Africanae M.Johnson,C.umbellifera Gagnep.,C.pubescens Benth.,C.rhodocarpa Rose,C.edentata Baker,C.djalonensis Cheval.,C.oliveri Kuntze,C.tibetana ssp.vernavi var.dentata Grey-Wilson,C.yunuanensis var.brevipedunculata W.T .Wang,C.clarkeana var.stenophylla Hand.-Mazz,C.subfalcata Pei ex M.Y.Fang,C.angustifoliola W.T .Wang,C.dasyandra var.polyantha Finet & Gagnep.等学名不能成立,应加以归并。(3)对构成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的二亚组给出新的特征集要;根据C.sericea B.H.K.ex DC.与C.grossa Benth.的形态区别不大,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以及二者的分布区一南一北互相邻接的分布格局,认为二者可能为一对姊妹群,并将其等作为一个种的两个地理变种处理;认为在非洲大陆广布并分布到阿拉伯半岛的C.hirsuta Perr.& Guill.包含4变种;将过去置于C.oweniae Harv.的变种var.jonodii移到此种中,并根据C.inciso-dentata A.Rich.特殊的绵毛毛被和内面无毛的萼片等特征,否定过去一些学者将其归并于C.hirsuta的意见,也将其作为C.hirsuta的一个变种处理。(4)描述了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的一个特产马达加斯加岛的新亚组subsect.Insid iosae W.T.Wang和尾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Connatae的一个特产非洲大陆的新系ser.Grandiflorae W.T.
 Wang以及8新种、1新变种。(5)发现杨宗愈等(1991)报道的秀丽铁线莲C.grata Wall.在我国7省区 (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有分布所依据的8号标本均非C.grata,而分别是与此 种相近缘的5个种或变种。(6)发现了伏毛绣球藤C.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原知分布于锡金和印度西北部)在我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缅甸铁线莲C.burmanica Lace(原知分布于缅甸和 泰国)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小木通C.armandii Franch.(原知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越南)在缅甸北部和印 度东北部,以及俞氏铁线莲C.yui W.T.Wang(原知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缅甸北部 的新分布。
单穗升麻的柱头和雌配子体发育及胚胎发生
陈晓麟,李铭,尤瑞麟
2000, 38 (4): 337-342. 
摘要 ( 889 ) HTML ( )
单穗升麻的雌蕊群由1~5枚离生心皮组成。子房单室,4~9枚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形或T形排列,合点端一个具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中3个单核反足细胞,胞质浓密,在球形胚时期尚能观察到其退化痕迹。极核融合早,次生核位于合点端。胚胎发生为柳叶菜型;核型胚乳。雄蕊凋谢后1~2天花柱顶端腹缝线周围出现乳突细胞,雄蕊凋谢后3~5天延长成柱头毛。讨论了单穗升麻与南川升麻柱头可授期与花粉生活力的差异对传粉效果和结籽率的显著影响。
中国鸢尾属植物根茎中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的初步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秦民坚,徐珞珊,田中俊弘,王强,徐国钧
2000, 38 (4): 343-349. 
摘要 ( 1092 ) HTML ( )
 本文对鸢尾属Iris 22个种(基本上包括了各个亚属的代表)及其近缘属植物射干属Belamcanda的
射干 B.chinensis(L.)DC.进行了根茎的异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鸢尾属植物和射干
中普遍具有异黄酮类成分,这是它们的特征性成分之一。根据化学成分的特征,鸢尾属可以分为两大类
群:只含异黄酮甙元的类群和既含异黄酮甙又含甙元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来看,无附属物亚
属subgen.Limniris只含异黄酮甙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类群。鸡冠状附属物亚属subgen.Crossiris,除小
花鸢尾 I.speculatrix Hance外,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野鸢尾亚属subgen.Pardanthopsis和射干属的成分
非常相似,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鸢尾属中原始的类群。从化学成分特征来看,野鸢尾亚属与琴瓣鸢
尾亚属subgen.Xyridion、鸡冠状附属物亚属、须毛状附属物亚属subgen.Iris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化
学成分、孢粉学、细胞学等特征,认为:华夏鸢尾I.cathayensis Migo和长白鸢尾I.mandshurica Maxim.为
无附属物亚属与须毛状附属物亚属两亚属之间的过渡类型。小花鸢尾是无附属物亚属向鸡冠状附属物亚属过渡的中间类型。扁竹兰I.confusa Sealy和扇形鸢尾I.wattii Baker可能是同一个种。
毛茛科鸭跖花属的核形态研究
杨亲二
2000, 38 (4): 350-354. 
摘要 ( 883 ) HTML ( )
研究了毛茛科鸭(足石)花属Oxygraphis Bunge 3种植物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均为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基数为x=8。脱萼鸭(足石)花O.delavayi的染色体明显大于鸭(足石)花O.
glacialis和细叶鸭(足石)花O.tenuifolia的染色体。结果支持鸭(足石)花属是毛茛科毛茛亚族subtrib.Ranunculinae的一个自然成员以及脱萼鸭跖花可能是该属的原始种的观点。
宽叶金粟兰及其近缘类群的修订
孔宏智
2000, 38 (4): 355-365. 
摘要 ( 965 ) HTML ( )
在标本室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修
订。确认了宽叶金粟兰、及己C.serratus、华南金粟兰C.sessilifolius和台湾金粟兰C.oldhami,将单穗金
粟兰C.monostachys、湖北金粟兰C.hupehensis 、C. philippinensis、C.verticillatus和台湾及己C.serratus
var.taiwanensis处理为新异名。通过研究合模式及有关照片,指定了宽叶金粟兰、多穗金粟兰C.multis-
tachys和湖北金粟兰的后选模式。
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其空间格局的数量分析
沈泽昊,张新时
2000, 38 (4): 366-380. 
摘要 ( 1181 ) HTML ( )
选择我国亚热带区域76个地区(不包括行政单元)的植物区系调查和研究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
(PCA)、TWINSPAN聚类和样带梯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区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构成特征和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各研究区域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构成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了贯穿我国亚热带区域的东经108.5°~111.5°和北纬29°~31°两条样带的几种区系地理成分的分布梯度。结果表明:①15种区系地理成分可以归为热带成分、温带成分、干旱区成分和东亚中心成分4组;我国亚热带各地区区系地理成分中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的比例最高;干旱区分布诸类比例极小;东亚中心成分的比例突出,特有性强;②样点的PCA排序明显反映了北、中、南亚热带在区系地理成分构成上的差异,但亚热带东西部的差异不明显;③样带分析清晰地反映了热带、温带成分之比的梯度格局;川东鄂西地区特有分布中心的地位和世界分布与特有成分相反的分布格局。
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芍药属的一个亚种
洪德元
2000, 38 (4): 381-385. 
摘要 ( 965 ) HTML ( )
 根据存于欧洲一些大标本馆的大量标本的观察,分布于希腊爱琴海东部、土耳其南部、塞浦路斯、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北部的Paeonia mascula与欧洲中部至巴尔干半岛的均不相同,可确认为一个独立的亚种。绝大多数个体总有一些小叶全裂,因此小叶及裂片数为(9)12~18(23);小叶宽椭圆形至卵圆形,通常两面无毛或背面疏生柔毛。
亚洲产透骨草属植物的修订
李振宇
2000, 38 (4): 386-391. 
摘要 ( 735 ) HTML ( )
对Phryma leptostachya L.的亚洲产亚种,即ssp. asiatica (Hara) Kitamura作了分类修订,列出了显示两个亚种本质区别的检索表,并提供了ssp.asiatica的详细的地理分布资料。
中国点叶藻科(褐藻门)三个新记录种
栾日孝,楚志广,安利佳,杨君
2000, 38 (4): 392-397. 
摘要 ( 809 ) HTML ( )
报道中国点叶藻科虾夷髭毛藻、天庚点叶藻、西方点叶藻3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