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00年, 第38卷, 第3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兼论竹柏属的系统位置
汪小全,舒艳群
2000, 38 (3): 201-210. 
摘要 ( 1199 ) HTML ( )
测定了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罗汉松科及松科共9属13种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发现3′端的单碱基插入造成mat k基因在这些类群间有较大的长度变异(1488∽1548bp),其它插入或缺失的长度为3、6或9bp(白豆杉中有一个长为27bp的缺失),且绝大多数插入或缺失事件具有系统发育信息。matK基因中,密码子第1、2及3位的变异率较为相近,平均同义替代率约为平均非同义替代率的2倍。以松科2属3种植物为外类群,运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仅得到一棵最简约树(步长为895,CI=0.850,RI=0.876),该简约树的各分支均得到bootstrap分析的极强支持。结果表明:红豆杉科与三尖杉科均为单系群,二者互为姐妹群;白豆杉属与穗花杉属为红豆杉科中两个很自然的属,白豆杉属为红豆杉属的姐妹群,穗花杉属为榧树属的姐妹群。竹柏属与罗汉松属聚为一支,二者间的亲缘关系得到boot-strap分析的100%支持,从分支分类学及遗传距离角度,作者不赞同将竹柏属提升为科。
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物种核rDNA ITS区的进化
王超,王建波,施苏华,钟扬
2000, 38 (3): 211-217. 
摘要 ( 888 ) HTML ( )
本文测定了山羊草属Aegilops 3个组中异源多倍体物种的核rDNA ITS区序列,并用邻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倍体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59∽606bp,其中ITS1、ITS2分别有变异位点51、42个,且存在多态位点。多倍体种均与各自的某一祖先种构成稳定分支,说明在杂交-多倍化后,这些多倍体的ITS区在同步进化的作用下已向着其某一祖先种的ITS区进化。对于sect.Vertebrata的异源多倍体物种来说,其ITS区主要向其祖先种Ae.umbellulata(UU)的ITS区进化,这与山羊草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sect.Cylindropyrum和sect.Polyeides中,Ae.cylindrica(CCDD)朝着Ae.caudata (CC)进化;Ae.ventricosa(DDMvMv)朝着Ae.comosa(MM)进化;Ae.vavilovii(DDMMSS)朝着Ae.crassa (DDMM)进化。
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蔡霞,胡正海
2000, 38 (3): 218-230. 
摘要 ( 1463 ) HTML ( )
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及薄切片法对木兰科10属82种1亚种植物叶片的结构和油细胞的
分布密度、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鹅掌楸亚科和木兰亚科在叶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鹅掌楸亚科两种植物叶的部分下表皮细胞乳突状,且整个细胞外壁只形成一个乳突,而在木兰亚科植物中有单列多细胞或单细胞的表皮毛,却未发现乳突;鹅掌楸亚科植物叶主脉维管组织环分隔呈束状,且其外包被的纤维也排列成束状,而木兰亚科的80种1亚种植物中,叶主脉维管组织连成轮状,其外面也由一圈连续的纤维环所包围。从而支持木兰科中木兰亚科和鹅掌楸亚科两个亚科的划分。并且,从叶主脉的演化趋势来看,鹅掌楸亚科较木兰亚科进化。另外,木莲属植物叶片的结构与木兰属具有明显差异,因而进一步证明木莲属是不同于木兰属的一个独立的属。油细胞是木兰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在叶肉中的分布可划分为3种类型:(A)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B)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c)均匀散布于整个叶肉中。油细胞的大小及其在叶中的分布与叶厚、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间的比值以及下皮层的有无、表皮毛的类型、叶脉的结构等特征相结合,可作为属、甚至种的鉴别特征。
异叶苣苔属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及其系统发育意义
王印政
2000, 38 (3): 231-235. 
摘要 ( 1110 ) HTML ( )
对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形态发生过程的观察旨在揭示该属地上茎的生长式样。该研究发现异
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简单顶端生长。该属植物的顶芽已完全受到抑制。其地上茎实际上是萌发于小型叶叶腋的侧芽替代顶芽生长所形成的各级侧枝系统,即合轴分枝系统。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不分枝情况是位于大型叶叶腋的腋芽受到抑制所致,纯粹是一种次生现象,并不是尖舌苣苔族植物原始祖先的孑遗性状。尖舌苣苔族其他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均是从异叶苣苔属植物的生长式样演化而来。出蕊苣苔属和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可能来自同一个不太远的祖先,但已经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独叶苣苔属植物复杂的圆锥状对花聚伞花序并非从异叶苣苔属地上茎上部,即生殖生长部分退化而来,乃幼态成熟的复化过程所致。尖舌苣苔属的总状花序可能更接近尖舌苣苔族的原始祖先类型。
毛冠菊属系统位置的核形态证据
刘建全,何廷农,刘尚武
2000, 38 (3): 236-241. 
摘要 ( 1102 ) HTML ( )
 首次记载了毛冠菊属2种4居群的核形态资料。两种植物的染色体间期和前期染色体为复杂型
和中间型。狭舌毛冠菊两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t(2SAT);毛冠菊两居  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2n=18=14m+2sm(2SAT)+2st。它们分别代表了整个毛冠菊属的两组  植物,并包含了形态学上最原始的种类,因此,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9。核形态证据表明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比放在旋覆花族和千里光族中更为合理。
中国铁角蕨的种下分类学研究
侯鑫,王中仁
2000, 38 (3): 242-255. 
摘要 ( 963 ) HTML ( )
综合运用孢粉学、细胞学、生态学和形态学的证据,处理了中国产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
的种下分类问题,将其划分为4个亚种和1个变种:原亚种A.trichomanes L.ssp.trichomanes,喜钙亚种
A.trichomanes L. ssp.inexpectans Lovis,四倍亚种A.trichomanes L.ssp. quadrivalens D.E.Meyer emend.
Lovis,粗轴亚种A.trichomanes L.ssp.pachyrachis(Christ)Lovis et Reichst.和哈如变种A.trichomanes L.
var.harovii Moore emend.Midle,并提供了它们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查阅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E)的标本时发现,一些定名为A.trichomanes L.var.centrochinense Christ(华中变种)的模式标本碎片在
形态上和倍性上均不同于已知分类群,认为应给予其新种的分类地位。
中国羽藓科植物修订
吴鹏程,贾渝
2000, 38 (3): 256-265. 
摘要 ( 950 ) HTML ( )
中国羽藓科植物自19世纪起即有报道,但迄今才进行首次全面校订,现知中国有17属和71种
(包括1亚种)。本文主要就其中7个属:薄羽藓属、牛舌藓属、小羽藓属、麻羽藓属、毛羽藓属、沼羽藓属及锦丝藓属中的一些种属名称作修订和新增补。文内涉及1新种、3新异名(含1属的新异名和2个种的新异名)和1新中文名。
中国的石松科植物
张丽兵,孔宪需
2000, 38 (3): 266-275. 
摘要 ( 1025 ) HTML ( )
本文对国产石松科(狭义)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记载本科植物6属15种3变型。文中引用新建
立的1属,即拟小石松属Pseudolycopodiella Holub,并包含1个新命名:Lycopodium neopungens H.S.Kung et
L.B.Zhang,1个新变型:Palhinhaea hainanensis C.Y. Yang f.glabra H.S.Kung et L.B.Zhang和9个新
异名:Lycopodium annotinum L.var.brevifolium Christ(=L .zonatum),L.annotinum L.var.aciculare Christ
(=L.zonatum),L.alticola Ching(=L.zonatum),L.simulans Ching et H.S.Kung ex Ching(=L.japoni-
cum),L.interjectum Ching et H.S.Kung ex Ching(=L.japonicum),L. taliense Ching(=L.japonicum),L.pseudoclavatum Ching(:=L.japonicm.),L. pseudoclavatum Ching var.yunnanense Ching(=L.japonicum),及L. centro-chinense Ching(=L. japonicum).本文还记述了有关分类群的地理分布,并认为中国没有Dipha-

siastrum wightianum(Wall.ex Grev.et Hook.)Holub的分布。

中国蔷薇科一些属的种类修订
陆玲娣
2000, 38 (3): 276-281. 
摘要 ( 1031 ) HTML ( )
在修订和编写《中国植物志)英文版过程中,依据标本材料(主要是模式标本)和文献考证,对蔷薇科一些属的种进行了修正,并发表了新组合和两个新变种。
橐吾属新分类群
刘尚武,何廷农
2000, 38 (3): 286-288. 
摘要 ( 869 ) HTML ( )
半日花属一新种
赵一之,曹瑞,朱宗元
2000, 38 (3): 294-296. 
摘要 ( 815 ) HTML (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新资料
韦毅刚,文和群,钟树华
2000, 38 (3): 297-301. 
摘要 ( 1015 ) HTML ( )
新疆郁金香属新分类群
谭敦炎,魏星,方瑾,安争夕
2000, 38 (3): 302-304. 
摘要 ( 619 ) 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