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35卷, 第3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披碱草属与大麦属系统关系的研究
卢宝荣
1997, 35 (3): 193-207. 
摘要 ( 0 ) HTML ( )
禾本科中,披碱草属Elymus L.为多倍体属,约含150余种;大麦属Hordeum L.具二倍体和多倍体,约有40余种,该两属均广泛地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该两属,尤其是披碱草属的系统分类较为困难。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系统关系较远,而细胞学研究的资料却表明,披碱草属的H染色体组起源于大麦属。笔者对来源不同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物种进行了远缘杂交,并对其属间杂种F1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以披碱草属作母本,该两属有相对较高的杂交亲合力,通过对杂种幼胚进行分割和离体培养,也能获得杂种F1植株。属间杂种植株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但更接近于披碱草属,杂种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而且所有的杂种F1均完全不育。细胞学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属间的杂种F1通常具有较低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数,但有较大的变异。通过笔者的工作及掌握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分析认为: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物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两个属中所含的H染色体组已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分化;不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及大麦属的物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半夏属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珠芽发生的关系
李名旺, 顾德兴, 刘友良, 徐炳声
1997, 35 (3): 208-21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通过对半夏属Pinellia 5个种10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和珠芽数量统计,首次报道了5个染色体数目,同时发现珠芽的发生与染色体基数及多倍化程度有关:x=13的类群无珠芽,而x=9的有珠芽;在有珠芽的半夏P.ternata(Thunb.)Breit.中,平均每叶珠芽数随倍性的提高而增大。半夏是一个多倍体复合种,起源于无珠芽、染色体基数为x=7~9的二倍体祖先,可能是在该属的早期进化中由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 X.H.Guo et X.L.Liu的x=13经非整倍性跌落而成,在发生上比鹞落坪半夏进化。
萱草属中国特有种的细胞分类研究
熊治廷, 陈心启, 洪德元
1997, 35 (3): 215-218. 
摘要 ( 0 ) HTML ( )
对萱草属3个中国特有种,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从核型特征阐明三者的亲缘关系。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2m+8sm+2T;2n=8m+12sm+2T和2n=12m+4sm+4st+2T。核型不对称性依次加大;三者均在T型(第11号)染色体着丝点端具有微小随体。三者染色体组分之间的欧氏距离: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为0.2728;折叶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4501;西南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5741。以上资料表明,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更为近缘,而多花萱草比前二者进化。
星叶草叶脉序的形态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任毅, 胡正海, 李智军
1997, 35 (3): 219-224. 
摘要 ( 0 ) HTML ( )
在星叶草叶二叉分枝脉序中,网结脉中2条完全汇合叶脉与靠近脉中完全分离叶脉间未发现任
何形式的维管束汇合的中间类型,相反观察到了网结脉中不同程度的连接脉退化的痕迹,因此网结脉不可能由靠近脉形成;盲脉的出现与齿的退化、网结脉中连接脉的间断及非网结脉由分枝处间断等相关;上述事实表明星叶草叶的二叉分枝脉序应为一减化性状。
泽泻科的花粉形态研究
王青锋, 张志耘, 陈家宽
1997, 35 (3): 225-235.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泽泻科11属27种代表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系统描述了该科及各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将泽泻科植物的花粉划分为3种类型,即少果泽苔草型、慈菇型和泽泻型。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并依据泽泻科植物祖先类群的花粉具有船形、具单沟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明显的刺状纹饰、覆盖层完整无通道等特征,作者认为泽泻科植物花粉形态的如下演化趋势是明显的:由船形演化为卵球形、球形和多面体球形;由单沟萌发孔经过一无孔的中间类型演化为散孔类型;孔膜由光滑演化为具颗粒和小刺;萌发孔不内陷进化到内陷;花粉粒外壁的刺状纹饰逐渐过渡为颗粒状纹饰或者消失,以及覆盖层由无通道到具细通道和通道。
柏科的分类和分布:亚科、族和属
江泽平, 王豁然
1997, 35 (3): 236-248. 
摘要 ( 0 ) HTML ( )
 柏科Cupressaceae和杉科Taxcdiaceae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不少分类学家主张把两科合并成
广义的柏科。原杉科中的金松属Sciadopitys与两科其他屑的差异较大,被提升为单种科Sciadopity-
aceae。本文根据球果可育种鳞的位置把柏科(狭义)分为2亚科,即上部种鳞不可育的柏木亚科Cupres-
soideae和上部种鳞可育的澳洲柏亚科Callitroideae。综合其他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柏木亚科又分4族,
即柏木族Cupresseae(包括:柏木属Cupressus、杂交柏属X Cupressocyparis、扁柏屑Chamaecyparis和福建柏属Fokeinia)、侧柏族Thujopsideae(包括:崖柏属Thuja、罗汉柏属Thujopsis和侧柏属laty-ladus)、圆柏族Junlpereae(包括:圆柏属Junzperus和海参威柏属Microbiota)以及香漆柏族Tetraclineae(包括:翠柏属Calt*edrus和香漆柏属Tetraclinis)。澳洲柏亚科又分3族,即澳洲柏族Actinostrobeae(包括:西澳柏属Actinostrobus、澳洲柏属Callitris、智利柏属Fitzroya和杉叶柏属Neocallitropsis)、南非柏族Widdringtoneae(包括:白智利柏属Pilgerodendron、塔斯曼柏属Diselma和南非柏属Widdringtonia)以及甜柏族Libocedreae(包括:甜柏属Libocedrus、巴布亚柏屑Papuacedrus和南美柏属Austrocedrus)。柏科21个属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1)杂交柏属系英国选出的属间杂交类型;(2)分布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属,有柏木属和圆柏属2个属;(3)东亚—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属,有扁柏属、崖柏属和翠柏属3个属;(4)分布区较窄的属,包括西澳柏属,、澳洲柏属、甜柏屑、巴布亚柏属、南非柏属5个属;(5)单种屑,包括福建柏属、海参威柏属、罗汉柏属、侧柏属、香漆柏属、杉叶柏属、塔斯曼柏属、智利柏屑、南美柏属和白智利柏属等10个属。该科属的3个地理分布中心是:东亚(9属)、北美西南部(5属)、澳大利亚及其东部附近群岛(6属)。此外,地中海沿岸分布3属,智利南部和阿根廷分布3属。
黑龙江依兰始新世植物群的研究
贺超兴, 陶君容
1997, 35 (3): 249-256.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依兰煤矿早第三系始新统达连河组的上、下两个层位所产的植物化石的区系组成及植物群特征:一个系产于煤层下部的砂页岩中的植物群A,另一个是产于煤层上部油页岩中的植物群B。植物组合共计35科49属52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被子植物40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对其进行区系成分和叶相分析表明,A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生林;B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通过与邻近地区的国内外相应植物群比较及植物群的属种地史分布分析,确定A段植物群的时代为早始新世,B段植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两个层位间植物群区系成分的变化,表明始新世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较明显的气温下降过程,即古气候发生了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变化。
云南豆蔻属一新种
夏永梅
1997, 35 (3): 259-261.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蔷薇属一新种
张定成, 张春杨, 邵建章
1997, 35 (3): 265-267. 
摘要 ( 0 ) HTML ( )
毛樱桃一新变种
冯宝元, 解思敏
1997, 35 (3): 268-268. 
摘要 ( 0 ) HTML ( )
硅藻门双眉藻属一新种
郭玉清, 谢淑琦, 李江颂
1997, 35 (3): 273-274. 
摘要 ( 0 ) HTML ( )
介绍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分类术语
孙启高, 宋书银, 王宇飞, 李承森
1997, 35 (3): 275-288.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分类术语。这不仅有利于术语规范化,而且有利于国内外同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