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35卷,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松科系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汪小全, 韩英, 邓峥嵘, 洪德元
1997, 35 (2): 97-106. 
摘要 ( 0 ) HTML ( )
 运用PCR方法分别从松科8属、9种植物中扩增出一长约2550bp的cpDNA片段,这一片段包括rbcL、trnR、部分accD及基因间的非编码区(相对于黑松cpDNA中的同源片段而言)。运用1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这一cpDNA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共获得86个酶切位点,其中54个为变异位点。运用PAUP(version 3.1.1)和Mega(version 1.0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Wagner简约树和Neighbor-
Joining树反映出的松科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银杉属、松属、黄杉属和落叶松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且银杉属与松属的亲缘关系更近于与另外二属的关系,但这一结果未得到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落叶松属近缘于黄杉属;冷杉属近缘于油杉属。此外,松科中的冷杉亚科和落叶松亚科均不是单系类群,将松科划分为冷杉亚科、落叶松亚科和松亚科三个亚科的系统(郑万钧,傅立国,1978)是不自然的。
云南山茶花四倍体的首次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顾志建
1997, 35 (2): 107-116.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和四川金沙江河谷的云南山茶花C. reticulata及其两个近缘种(怒江山茶C.saluenensis和西南山茶C.pitardii)进行了细胞学研究。34个居群的云南山茶花中,21个居群是四倍体类型(2n=60),11个居群是六倍体类型(2n=90),另2个居群为二倍体(2n=30),云南山茶花的四倍体类型为首次发现,并且进行了核形态研究。四倍体和六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在大多数居群都为二价体(四倍体中30个二价体,六倍体中45个二价体),少数居群或是个体除二价体为主外还出现单价体和四价体,六倍体类型没有出现六价体构型。根据减数分裂的构型,我们认为,四倍体和六倍体分别为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少数四价体的存在表明染色体有部分同源性。所有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体细胞间期核特征和前期染色体形态特征基本相似。中海拔(1800m)以上的四倍体的云南山茶花外部形态特征与六倍体类型比较相似,而低海拔(1100~1800 m)的四倍体类型的外部形态特征则有些不同,但核形态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四倍体与六倍体类型地理分布是连续的,并与近缘的二倍体种怒江山茶、西南山茶重叠分布。
蜘蛛抱蛋亚族的花粉形态
黄锦岭, 洪德元
1997, 35 (2): 117-124.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研究并报道了百合科蜘蛛抱蛋亚族的花粉形态,主要结论如下:1.开口箭属含两种花粉类型即:(1)单槽、椭圆形;(2)无萌发孔、球形。具单槽、椭圆形花粉的种类含单型性核型,花形较小,柱头小而花柱短,雄蕊高于柱头;无萌发孔、球形花粉的种类则为单型性核型,花形较大,柱头常高度膨大,雄蕊常着生在花被筒基部。2.万年青属花粉为椭圆形,具单槽;蜘蛛抱蛋属花粉则为球形,无萌发孔;开口箭属花粉一部分与万年青属相似,另一部分则与蜘蛛抱蛋属雷同。3.蜘蛛抱蛋亚族中最原始的花粉类型为单槽椭圆形,具孔状或网状外壁纹饰。球形,无萌发孔,外壁具皱波状、瘤状或芽孢状纹饰的花粉为派生类型。4.蜘蛛抱蛋亚族种下花粉形状、萌发孔类型和外壁纹饰基本稳定,可作为分种特征。
栝楼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黄璐琦, 杨滨, 乐崇熙, 诚静容
1997, 35 (2): 125-135.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栝楼属Trichosanthes 31种1变种,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花粉粒形态的比较观察。该属花粉粒为3孔沟型,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四个类型,即:疣状或皱波状(小苞组),粗网状(大苞组),细网状或光滑(叶苞组),近光滑或皱波状(王瓜组)。这四个类型的划分与植物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可作为分组及分种的依据之一。花粉特征支持将叶苞组分为叶苞亚组和柔毛亚组,如叶苞亚组有明显的沟,而柔毛亚组没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锦鸡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张明理
1997, 35 (2): 136-147. 
摘要 ( 0 ) HTML ( )
锦鸡儿属Caragana是一个典型的温带亚洲分布属。本属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约有24种1变种,约占整个属的1/3。这些种类几乎全部处于演化高级阶段,且既有叶轴宿存类群,也有假掌状叶类群。反映出种的分化很活跃,在横断山地区形成本属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本区内绝大多数种类是特有分布。替代现象主要受气候、植被变化作用,沿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分布的长齿系Ser. Bracteolatae Kom.是一个典型的替代分布类群。锦鸡儿属植物生态适应性很强,可在其生长的灌丛中形成优势种。 寒化和旱化现象十分突出,它们有一系列森林种、草原种和荒漠种及相关的形态变异。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区域内的分布区关系分析及最小生成树MST和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表明横断山地区特别是其北部是本属植物的一个地理结点。以此沿横断山向北部唐古特和西部藏东南适应性辐射。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联系微弱,看不出植物长距离扩散的踪迹,大多是由于生态因子限制而产生的隔离。虽然本区不可能是锦鸡儿属的起源地,然而,通过本区与邻近地区的地理联系,可推测它们在我国适应性辐射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结合豆科蝶形花亚科其它属化石记录及其分布区局限在温带亚洲等现象,认为锦鸡儿植物是一组特化、晚近衍生的类群,起源于北方东西伯利亚晚第三纪中新世后期至上新世。
中国鹅观草属的分类研究
蔡联炳
1997, 35 (2): 148-177.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中国鹅观草属Roegneria进行了分类修订,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新系统包括19个新组合或新等级,并按照颖分组、芒分系的原则确认了中国该属植物4组、18系、79种、22变种,其中包括7新系、5新种和1新变种。此外,一些类群的省级分布新记录也在本文作了报道。
关于 Archineottia与Holopogon 两属合并的问题
陈心启
1997, 35 (2): 178-180.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根据蕊柱结构将Archineottia 归并于Holopogon,并发表了5个新组合:无喙兰Holopogon gaudissartii (Hand.-Mzt.) S. C. Chen、 印度无喙兰H. microglottis (Duthie) S. C. Chen、锡金无喙兰H. pantlingii (W. W. Smith) S. C. Chen、叉唇无喙兰 H. smithianus (Schltr.) S. C. Chen、 日本无喙兰H. japonicus (M. Furuse) S. C. Chen。
橐吾属一新种
陈光后, 张文锦
1997, 35 (2): 181-182. 
摘要 ( 0 ) HTML ( )
云南崖豆藤属一新种
钱义咏
1997, 35 (2): 183-185. 
摘要 ( 0 ) HTML ( )
云南杜鹃花属二新种
杨增宏
1997, 35 (2): 186-189. 
摘要 ( 0 ) HTML ( )
云南溪菜属一新种
王若南, 钱澄宇
1997, 35 (2): 190-191. 
摘要 ( 0 ) HTML ( )
中国椴树科矩圆叶椴一新变种
王万贤, 廖博儒
1997, 35 (2): 192-192. 
摘要 ( 0 ) 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