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37卷, 第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二倍体铁破锣的核型及四倍体细胞型的首次发现
杨亲二
1999, 37 (1): 1-9.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重新检查了铁破锣的核型。来自湖南新宁的40个个体中,1个个体为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16m+8sm+4st+4t;其余个体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16=8m+4sm+2st+2t。来自云南大理的10个个体全为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16m+8sm+4st+4t。据此认为商效民(1985)报道的该种的核型分析结果有误。他至少将第4对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辨认错了。该对染色体不具有中部着丝点而实际上具有近端部着丝点。本文还比较了铁破锣和角叶铁破锣的核型差异,并详细讨论了铁破锣属的系统位置。
石荠苎属的遗传分化与种间关系分析
周世良
1999, 37 (1): 10-19. 
摘要 ( 0 ) HTML ( )
杂交实验结果表明,石荠苎属(唇形科)中国产的7个种,即小花荠苎Mosla cavaleriei、石香薷M.
chinensis、小鱼仙草M.dianthera、杭州石荠苎M.hangchouensis、疏花荠苎M.pauciflora、石荠苎M.
scabra和苏州石荠苎M.soochouensis,彼此之间生殖隔离。这7个种中,疏花荠苎是四倍体,由杂交伴随
多倍化产生。根据21个代表居群在15个酶系统的28个位点的等位酶资料分析,其余6个二倍体种组成3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对。杭州石荠苎和石香薷的亲缘关系最近,石香薷可能由于涉及繁育系统类型的大突变而与杭州石荠苎分化开来。小花荠苎与小鱼仙草比较接近,但它们的遗传分化很显著,除了突变之外,染色体结构也有大的变异,最明显的表现是随体的位置不同,小花荠苎的随体位于长臂上,而小鱼仙草与其它种一样,随体位于短臂上。石荠苎和苏州石荠苎在酶基因位点上的分化不大,但生境隔离、花期隔离和繁育系统的差别等能有效地保持种的独立性。不同的生境要求、不同的花期、花的形态结构的分化、繁育系统类型的不同、杂种Fl代高度不育、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差异等均为石荠苎属下种间有效的隔离机制,而且近缘种间常是多种机制共同起作用。
葱属宽叶组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
景望春,许介眉,杨蕾
1999, 37 (1): 20-34. 
摘要 ( 0 ) HTML ( )
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的宽叶组Sect.Anguinum包括5种3变种。通过对该组的5种1变
种的23个地方居群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宽叶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8,核型类型一致,为2A
型,染色体类型以及不对称系数都很相似。核型特征的共性表明该组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2)虽然
总体上组内的核型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在种间和种内各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有
的种内存在染色体的倍性变化;B染色体的有无以及数目和形态,在种内不同居群间存在变化;随体染
色体上衔接随体的有无,在种间及种内都表现出多态性。(3)三倍体卵叶韭Allium ovalifolium高度不
育,靠新产生的地下走茎进行无性繁殖,以此扩大居群。(4)根据善葱A.victorialis分布区广而地史相
对古老的分布格局,推测它为本组的原始类群。它通过地理的(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逐步演化形成现
在的各个分类群。(5)根据该组植物的分布格局和演化过程,提出我国横断山区至秦岭一带为本组植
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三倍体换锦花在安徽发现
张定成,孙叶根,郑艳,邵建章
1999, 37 (1): 35-39.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分布于安徽江南和江淮两个地区野生居群的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发现换锦花为一复合体,包括两个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分布于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的野生居群,其
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9st+21t+3T,属4A核型,极其稳定,该种的三倍体类型为首次发现;(2)
二倍体类型,分布于滁州市琅琊山的野生居群,发现有2个核型,核型I,2n=22=8st+14t,属4A核型,
约占观察细胞的80%;核型Ⅱ,2n=22=1m+1sm+14st+6t,属3B核型,约占观察细胞的20%,该染色
体核型为首次报道。换锦花三倍体居群和二倍体居群的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基本相同。本文还指出罗伯
逊变化在石蒜属核型演化中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马尾杉属拟石杉组(新组)的分类研究及马尾杉属的属下分类
张丽兵,孔宪需
1999, 37 (1): 40-53. 
摘要 ( 0 ) HTML ( )
 1964年J.Holub建立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Herter)Holub之后,植物学界有各种不同的反映。
本文在研究中国种类基础上将这个属看作不同于石杉属Huperzia Bernh.的独立的属,其特殊性尤表现
在附生习性和热带分布两方面。本文将该属中国种类划分为三个组,列出其分组检索表。对其中新组
拟石杉组Sect. Huperzioides(sect. nov.)作了分类学研究,共记载了该组植物13种,内含4个新组合:
Ph.petiolatus(Clarke)H.S.Kung et L. B.Zhang,Ph.cryptomerianus (Maxim.)Ching,Ph.ovatifolius
(Ching)W. M. Chu, Ph. nylamensis (Ching et S. K. Wu)H. S. Kung et L. B. Zhang; 7个新异名: Hu-
perzia formoana Holub [ = Ph. taiwanensis Ching], H. austrosinica Ching [ = Ph. petiolatus ], Lycopodi-
um minchegense Ching [ = Ph. mincheensis Ching ], Ph. mincheensis var. angustifolius C. Y. Ma [  = Ph.
mincheensis ], Ph. longyangensis C. Y. Ma [ = Ph. fordii ], Ph. nanus C. Y. Ma [ = Ph. fordii ], Ph.

yangdongensis Ching et C. F. Zhang [ = Ph. fordii ]; 以及1个中国分布新记录种: Ph. hamiltonii。

中国及邻近地区线蕨属的分类研究
石雷,张宪春
1999, 37 (1): 54-80. 
摘要 ( 0 ) HTML ( )
 在野外考察和植物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孢粉学、细胞学和植物地理学资料,对中国及邻近地区的线蕨属植物进行了修订,初步鉴定出9种和1杂种。在线蕨C.elliptica下划分出5个变种。首次发现褐叶线蕨Colysis wrightii的孢子囊中有鳞片状隔丝。
耳蕨属一新组——新生耳蕨组
张丽兵,孔宪需
1999, 37 (1): 81-85. 
摘要 ( 0 ) HTML ( )
描述了耳蕨属一新组——新生耳蕨组Sect.Neopolystichum Ching。小羽片背面具披针形小鳞片
使得新生耳蕨组显著区别于后生耳蕨组Sect.Metapolystichum Tagawa(emend.Zhang&Kung,1996)。
本文对新生耳蕨组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记载本组植物7种,并给出了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认为九州
耳蕨P.kiusiuense Tagawa是大叶耳蕨P.grandifrons C. Chr.的一异名,二尖耳蕨P.biaristatum
(Bl.)Moore极有可能并不分布于喜马拉雅、中南半岛、缅甸和云南。
星蕨属一新种
石 雷
1999, 37 (1): 100-102. 
摘要 ( 0 ) HTML ( )
上海苔草一新种
刘永强,钱士心
1999, 37 (1): 103-104. 
摘要 ( 0 ) HTML ( )
杏属二新种
张加延,吕亩南,王志明
1999, 37 (1): 105-109. 
摘要 ( 0 ) HTML ( )
马蹄荷属植物(金缕梅科)学名考
张志耘
1999, 37 (1): 110-112. 
摘要 ( 0 ) HTML ( )
 本文对金缕梅科马蹄荷属及其各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和异名进行了考证,确认Exbucklandia R. W.  Brown是该属有效的拉丁学名,Bucklandia R. Brown et Griff. 和Symingtonia Steenis作为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