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今天是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22卷,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环境因素下确定最优行驶速度的双层规划模型(英文)
杨文国, 郭田德, 高自友, 赵彤
2005, 22 (2): 129-134.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1
摘要 ( 400 ) HTML ( ) PDF (406KB) ( 453 )

首先给出了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的双层规划城市交通配流模型,上层要求系统总的出行时间和CO排放总量最小,下层是一个弹性需求的UE问题;并设计了一个平衡迭代算法,对所给模型进行了求解,从而能得到车辆在各路段上的最优行驶速度;最后给出了两个简单的算例,对该模型及相应的求解算法进行了验证.

聚丙烯三相结构长周期的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
刘开源, 赵辉, 李志宏, 董宝中
2005, 22 (2): 135-13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2
摘要 ( 522 ) HTML ( ) PDF (340KB) ( 888 )

应用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了聚丙烯的长周期,结果表明,聚丙烯的相关函数长周期与它的Bragg长周期不相等;应用小角散射理论和结晶聚合物的三相结构模型研究了聚丙烯的2种长周期不同的原因,得到结论,聚丙烯的Bragg长周期接近于它的相关函数长周期与结晶过渡层的厚度之和.这个结论与小角散射实验的结果一致.

一种改进后的递增式语音语料抽选算法
宁振江, 杜利民
2005, 22 (2): 140-14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3
摘要 ( 448 ) HTML ( ) PDF (320KB) ( 585 )

提出一种改进后的递增式语料抽选方法,通过在递增的每个抽选阶段对所获语料进行二次筛选,加强对语料中语音单元的平衡控制能力.该方法的实验佐证以10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为待选语料,共约2000万个句子,包括8472个前后语境子音.从这批待选语料中抽选获得的语料仅包括17865个句子,但对出现次数超过10的前后语境子音的覆盖率却达到了943%,语料中前后语境子音的分布方差为0.18×10-3.该方法除了在音子单元的覆盖率和分布均匀化方面的优异性能外,还具有较低的计算代价和存储代价,适宜于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海量的真实语料中抽选语音识别声学模型的语料.

基于黎曼积分的同分布原理及应用
李柱恒, 颜毅华, 元鲁, 宋国乡
2005, 22 (2): 147-15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4
摘要 ( 445 ) HTML ( ) PDF (264KB) ( 471 )

颜毅华和樱井2000年在太阳物理杂志上发表一文,他们采取引入满足一定条件的局部参数λ来替代无力因子α的方法,针对太阳光球外围开放空间的非常α无力场模型,提出了一个边界积分方程表示.李柱恒等人在2004年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月刊的文章中,研究该边界积分方程的性质,遇到了一类重要奇异曲面积分.为了计算这类积分,本文在黎曼积分理论中引入同分布概念,建立同分布原理,并给出它的某些重要应用.

环形容器内双扩散对流的数值模拟
石科峰, 卢文强
2005, 22 (2): 152-15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5
摘要 ( 508 ) HTML ( ) PDF (286KB) ( 705 )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温度和浓度梯度为水平方向、内壁和外壁上的温度和浓度保持定值的竖直环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结构,其中浮升力之比N=GrSGrT=-1,GrS和GrT分别为溶质格拉晓夫数和热格拉晓夫数.首先对环形容器与矩形容器内的双扩散对流状况进行了比较;然后着重分析了在双扩散对流情况下竖直环形容器内壁面处的热(溶质)边界层以及平均传热(质)率Nu(Sh)随Le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溶质边界层的厚度随着Le数的增大逐渐减小,而热边界层随Le数的变化不大;与Sh数一直随Le数的增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当Le>10后Nu数随Le数的变化趋于平缓.

新型结构硅基微通道中层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甘云华, 徐进良
2005, 22 (2): 157-163.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6
摘要 ( 470 ) HTML ( ) PDF (348KB) ( 717 )

基于热边界层中断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带有交错结构的、当量直径为1553μm的微通道,以实现强化换热同时减小流动阻力的目的.以去离子水作为工质,在入口温度、加热功率及质量通量3个控制参数十分相近的工况条件下,在这种含有新型结构微通道的实验段,及含有常规结构微通道的实验段内,进行层流流动与换热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结构能减小微通道进出口压差,降低摩擦常数,并且能较好地强化换热,降低微通道壁面温度.

偏振反射与二向性反射的关系——以不同物候期杨树单叶的室内光谱测量为例
宋开山, 赵云升, 张柏
2005, 22 (2): 164-16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7
摘要 ( 438 ) HTML ( ) PDF (364KB) ( 727 )

利用二向光度计实测了4个物候期杨树单叶的偏振反射比与二向反射比数据,并对此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杨树单叶的偏振反射特征与二向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物候变化的响应,为偏振光遥感、多角度遥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并且对森林遥感也做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为例
张林, 黄永, 罗天祥, 戴强, 邓坤枚
2005, 22 (2): 170-178.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8
摘要 ( 576 ) HTML ( ) PDF (540KB) ( 1327 )

基于中国文献资料的89块生物量样地以及在桂中的6块不同龄级样地实测数据,对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树种———杉木、马尾松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分树干、地上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枝条、根系生物量在马尾松林分中也随林龄显著增加,但在杉木林中则随林龄的增加逐渐趋向稳定,2种林分叶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不密切.林分生物量的根冠比在杉木林中随林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马尾松林中二者关系不密切.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差异表明林龄对于森林植被碳蓄积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影响

高通量药物筛选中靶分子固定化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
李松军, 刘白玲
2005, 22 (2): 179-18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09
摘要 ( 511 ) HTML ( ) PDF (1152KB) ( 506 )

通过对高能量药物筛选基本过程的分析,探索了靶分子固定化可能对筛选质量构成的影响.从分子相互作用看,实际的过程远较理想的情况复杂.分子间存在的静电力、疏水作用力及氢键力能对固定化的机理构成较大影响,甚至可能诱发多层吸附的固定化模式.基于固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靶分子与靶分子、靶分子与微球、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构筑了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为实际的筛选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一株以原油为碳源的Pseudomonas sp.菌化学趋向性研究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2005, 22 (2): 187-19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0
摘要 ( 445 ) HTML ( ) PDF (850KB) ( 616 )

从某油田产出水中分离得到一株以原油为碳源的Pseudomonassp.菌(假单孢菌),其化学趋向性运动能力中等,趋向性机理在本文中得以详细描述.在可视化模型实验中可看到微生物向油水界面处的有序运动,而在有效的营养物浓度梯度范围内,化学趋向性运移速度与距油水界面的距离无关,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并且在微观仿真模型实验中,可观察到细菌在孔隙壁和油、水三相交界处聚集,并讨论了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微生物采油的有利作用.

酵母细胞催化不对称合成D-扁桃酸甲酯的反应条件优化
盛军, 郭养浩, 石贤爱, 肖美添, 孟春
2005, 22 (2): 192-196.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1
摘要 ( 465 ) HTML ( ) PDF (300KB) ( 628 )

采用酿酒酵母催化苯乙酮酸甲酯不对称合成D扁桃酸甲酯,其过程的最佳转化pH值为70左右.酵母生长代谢环境中的温度和氧水平对底物转化均有较大影响.采用固定化细胞填充床反应器转化苯乙酮酸甲酯,每克酵母湿菌体进料负荷为0.2mmold,成功运行25d,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D扁桃酸甲酯ee值达95%以上.

一个具有恢复消息的数字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及其改进
罗文俊, 龙士工
2005, 22 (2): 197-201.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2
摘要 ( 546 ) HTML ( ) PDF (798KB) ( 600 )

分析了卢-陈提出的具有消息恢复的数字签名方案,发现他们的方案是不安全的,任何人知道了系统公布的参数,就可以伪造数字签名.最后,给出了一个改进方案,改进的方案是安全的.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协作交互研究
连一峰
2005, 22 (2): 202-20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3
摘要 ( 443 ) HTML ( ) PDF (335KB) ( 588 )

组件之间的信息交互及协作分析是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关键问题,在基于层次化协作模型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检测组件的信息交互需求,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扩展入侵检测消息交互格式,针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组件交互及协作流程,进行了动态的流程分析,为检测系统实现高效的入侵事件通报、审计数据收集、入侵事件协作检测和入侵行为分布式响应提供了标准的表述格式和流程定义.

一类广义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建模与参数估计(英文)
胡可, 张大力
2005, 22 (2): 210-21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4
摘要 ( 503 ) HTML ( ) PDF (321KB) ( 408 )

隐马尔科夫模型在很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讨论了一类更为一般的模型,这类模型由WojciechPieczynski首次提出,并且给出了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这里首次给出在离散观测和离散状态下该模型的精确数学描述,其中包括建模、状态估计和参数估计,这些算法都是首次被提出的

一种防止堆缓冲区溢出的新方法
邱晓鹏, 张玉清, 冯登国
2005, 22 (2): 218-225.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5
摘要 ( 474 ) HTML ( ) PDF (306KB) ( 561 )

缓冲区溢出是当今计算机安全所面临的重大威胁.首先分析了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存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根据缓冲区的大小,自我进行内存管理,从而有效地防止堆缓冲区溢出的发生.

简报
青海省大黑沟种植大黄中矿物质元素研究
李天才, 陈桂琛, 周国英, 孙菁
2005, 22 (2): 226-229.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6
摘要 ( 442 ) HTML ( ) PDF (186KB) ( 565 )

青海省地道中药材“西宁大黄”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定期采集青海省大黑沟2年生种植大黄,分析测试其矿物质元素,为西宁大黄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大黑沟种植大黄的根、茎、叶等不同的组织器官,以及在不同生长季节对矿物质元素营养的需求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征.

优秀博士论文
具有纳米结构表层的纯铁和38CrMoAl钢的渗氮(英文)
佟伟平, 陶乃垅, 王镇波, 吕坚, 卢柯
2005, 22 (2): 230-238.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7
摘要 ( 499 ) HTML ( ) PDF (495KB) ( 734 )

通过表面机械研磨技术(SMAT),在纯铁和38CrMoAl钢样品表面产生大量的塑性应变,致使其表层晶粒细化至纳米量级.随后的气体渗氮实验表明,纳米纯铁和38CrMoAl钢发生渗氮反应的温度大大低于传统粗晶材料(>500℃),分别降至约300℃和400℃.这种低温渗氮过程不仅有利于降低渗氮工件的变形和能耗,也为选择性渗氮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新途径.

中国沉积盆地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英文)
蔡春芳, 汪集旸, 顾家裕
2005, 22 (2): 239-24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8
摘要 ( 470 ) HTML ( ) PDF (401KB) ( 514 )

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中国沉积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给出了长石在有机酸、原油下的溶解作用以及铝硅络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数据讨论了油田水的成因和演化,并分析了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中微生物和热化学的硫酸盐还原作用.这些结果隐示出,在含油气储层中水岩相互作用和有机无机反应是很普遍的,但目前没有被充分认识

行星际磁云及其相关事件的综合研究(英文)
汪毓明, 王水
2005, 22 (2): 248-254.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05.2.019
摘要 ( 492 ) HTML ( ) PDF (556KB) ( 543 )

根据SOHO飞船上的LASCO和EIT探测器和GOES卫星的关于太阳活动的观测资料以及ACE和Wind飞船在地球轨道附近关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和行星际磁场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日冕物质抛射(CME)、行星际磁云和地磁暴的相关性.包括具有地磁效应的晕状CME的日面源区位置分布,日冕物质抛射的中等周期分析,产生地磁暴的行星际参数的阈值等等.作为行星际复杂抛射的一种,首次提出了多重磁云的概念.通过分析观测事例,总结出了多重磁云的一些观测特征,并认为其具有潜在的强大的地磁效应.此外,利用观测资料,研究了激波进入磁云并引起地磁暴的现象.通过建立简单的理论模型,初步分析了激波在穿越磁云的过程中,所能引起的地磁暴的强度的变化